孙武传 第十四回
第十四回:子胥大筑“磨麦城”,孙武掘水入郢都 吴军成功渡过雍澨后,楚国郢都已经无险可守。楚王见此情景,便想立即弃城而逃。 除囊瓦、沈尹戍等人外,楚王手下另有两员重臣分别名为公子申、公子结,史称子期、子西。(楚国喜欢以“子X”来起名字,前面的草包囊瓦也有一个不错的别名——“子玉”)这时一起拖住楚王劝道:“大王,虽然我军屡战屡败,但眼下郢都城内数路援军都已赶到,尚有精兵五万人,足以和吴军一战;而且郢都旁边尚有麦城、纪南城两座城池,也各有一万士兵把守,足以遥相呼应。只要我军坚守不出,吴军深入我国境内,时间久了无以立足,自然就会退去。” 楚王也不甘心就此将雄伟的国都拱手让人,听二人这么说,也就答应了下来。 却说吴军渡过雍澨河后,见郢都、纪南城、麦城三座城池一字排开,也是颇为头疼:若是兵分三路,只怕郢都坚固,不易攻破;要说合兵一处各个击破,又担心三城的守兵会互为犄角,派出援军攻击吴军的身后。 孙武和伍子胥商议后,向吴王进言:“我军可兵分三路,由伍子胥领兵一万直取麦城,末将领兵一万去攻打纪南城,至于大王,则与蔡侯、唐侯二人合兵一处,率领剩余的所有兵马前去郢都前安营扎寨,但切记不要轻易攻城。我二人建功后,自会领兵前来与大王会合,那时我们再三军齐攻,郢都方能破之。” 既然主意已定,三路兵马便立即展开行动。 考虑到吴王那路兵马乃是虚招,因此不提也罢。只说伍子胥、孙武二路兵马。 伍子胥领兵一万先行赶到麦城。由于攻、守双方人数大致相当,因此他不愿强攻,有心引诱守将率军主动出战。守将不傻,大致已猜到伍子胥的心思,于是任由他如何愵战就是坚守不出。伍子胥眼看守军不肯轻出,只得另行思索良策。 一日傍晚时分,天色已经微暗,正当麦城守将庆幸又成功守城一天时,却见对方一万吴军突然一齐杀出,兵分两路围住麦城,一东一西摆出长蛇阵来。麦城守将见对方许多士兵都背着沙袋,不解其意,只得嘱咐所有守军好好守城,当心吴军夜袭。 见守军仍然坚守不出,伍子胥不由得连连冷笑。他督令所有吴军趁着天色灰暗的大好机会加紧行动,务必在天明之前完成任务。 及至天明,麦城守将一觉醒来,赶紧上城查看吴军的动向。这一看不打紧,把他吓了一大跳。原来,吴军已在麦城东西两侧分别筑起两座高达数丈的沙包山——比麦城城楼还高。 这还不够,这两座山连名字都已起好。东边的沙包山上挂着大匾:“驴城”,西边的那一座也有名字:“磨城”。 别说楚军方面大吃一惊,连吴军上下也摸不着头脑。当初他们花了大力气堆好这两座沙包山后,见了这两个奇怪的名字都是很不解,便去问伍子胥是何意。 伍子胥得意洋洋地指着那两块牌匾大笑道:“用驴拉磨,麦城岂能不下?” 原来如此,也真够难为他想得出来了。 要说这两座沙包山还真没白盖:除了名字比较提气外,最关键的,站在这两座山上可以对麦城内的动静一览无余。守军本来可以每天俯视着吴军,闲了时还能放放冷箭;如今则变成了仰视吴军,只能每天吃对方的冷箭了。 守将这下再也按耐不住,立即领兵杀出,试图攻占那两座沙包山,如此一来,可谓是正中伍子胥下怀,他很快击溃了前来进攻的楚军,顺势攻下麦城。 这时再来看孙武,他领兵一万正在攻打纪南城。纪南城守将的策略和麦城一样,就是死守不出,看你能怎么办? 孙武眼看强攻不行,又想不到筑沙包山这样的好点子,只能整天到处转悠,寻找其他办法。结果他惊喜地发现:这个纪南城和当初的徐国都城一样,周围也是水路纵横,极其适合用水攻。 这就好办了,他立即下令士兵们填袋堵水。由于他这次率有一万军队,人数较之前出征徐国的那次要多出好几倍,因此水位也堵得特别的高。士兵们忙碌了许多天,却见孙武迟迟不肯下令停止,便好意提醒他:堵得这么高干嘛,十个纪南城也够了,可当心别淹过头了。 孙武就是要淹过头! 又过几日,眼看水位已经到达了预定高度,孙武立即派人前去通知吴王,让他带兵向高地转移。随后,他就下令:放水! 很快,只见洪水滔滔淹过纪南城。 城内的士兵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水势,吓得集体弃城而逃,孙武就此拿下了纪南城。 这下好了,这边在水淹纪南城,那边在大筑“磨麦”城。孙、伍二人各显神通,平庸的两城守将哪能抵抗,都只能领着败军赶往郢都而去。 由于孙武这次的水位堆得极高,而纪南城又和郢都相距不远,因此洪流冲过纪南城后势头犹自不减,一路淹到了郢都城下。 楚王站在郢都城楼上,看到城下已水深三尺,哑口无言。好在郢都城楼极高,想要一举将郢都淹没,倒也没那么容易。不过,麦城、纪南城两路败兵可就遭了大罪——他们好不容易才涌到郢都城下,这时却一个个都蹚在水中,状况极惨。 赶紧放他们进来,协助守城。楚王下令道。 见楚王有令,郢都各个城门一齐大开,收拢从各处奔逃而来的败军。不料,这时一路人马却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杀将过来。等到郢都守将急着关闭城门时,碍于进城的逃难者前挤后拥,城门竟然一时关闭不上! 率军来攻者,正是孙武。 他对这一状况早有预料,因此在堵水之时,就预备下木筏数千。如今水位波及郢都城下,他便得以率领一万部下乘着木筏,随着水流倍速赶来。说来也巧,他领军赶到时正好碰上郢都城门大开,他立即带着士兵们抢先攻过去,就此夺下了郢都城门。 如此用兵者,神人也!楚军上下谁人可挡?又有谁人敢挡? 不多时,逃难大军已从一万多人变成了六万多人——全城的守军都扔下楚王,自行逃散而去。 完了,这下完了!楚王看着争先恐后逃去的自家军队,沉痛地闭上双眼。 好在,公子申、公子结二人忠心耿耿,在他们的保护下楚王总算成功脱险。只是可惜了那些貌若天仙的嫔妃和数不胜数的财宝,由于事发突然,这些“身外之物”楚王根本无暇带走。吴军顺利的拿下了楚国都城,开闸放水之后,惊喜的发现,楚王把所有的一切都留给了他们。 公元前506年,吴国伐楚战役正式结束。一支由吴王统帅,孙武指挥的五万联军,先后挫败总数达二十万之多的楚军,并一举占领楚国都城。从春秋时期各国的征战情况来看,这是堪称前无古人的伟大奇迹。 此战过后,最兴奋的并不是孙武,而是吴王阖闾。 对于吴王来说,一夜暴富的感觉实在太过美好。看着拜服在他脚下的楚国臣民,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。而对于孙武提出的一系列合理化建议:如迎接前楚国太子(就是被他父亲抢了老婆的那位)之子回国接任楚王,并与之后的楚国达成和解等,他傲慢的全部予以否决。 在阖闾看来,楚国已不足为患——现在他的目标已经是称霸天下,一败涂地的楚国他岂会看在眼里。何况,有孙武和伍子胥做自己的左右手,他楚国就是再不满意,能奈我何? 阖闾的骄傲,让他不再理智,他很快犯下了许多错误。比如他肆意jianyin楚王的妃子;他同意伍子胥将前任楚王(杀死伍子胥父亲的那位)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;甚至,他毫无道理的将历代楚王的灵位捆在了一起,付之一炬……他认为只要这样,就能从精神上彻底征服楚国。从此之后,楚国臣民的眼里,再也没有楚王,只有唯一的吴王。 爽哉,爽矣。干完这一切,阖闾满心欢喜。 但楚国的臣民们却相当不爽。由于楚国君臣昏庸,他们也曾对新兴的吴国满怀期望。然而,吴国的行为却让他们彻底绝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