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武传 第九回
第九回:惧吴军囊瓦轻退,擢能将楚军备战 吴国由此蓄势待发,决心与楚国立即开战。但没想到的是:这边尚未出兵,那边倒先动手了。 “都是你干的好事!”楚昭王(楚国国君)怒气冲冲,把边境的诸多情报,一股脑狠狠地摔在囊瓦的面前。 囊瓦挨了训,一边对楚王唯唯诺诺,一边面红耳赤的怒想道:蔡侯这个混蛋,竟敢四处结盟与我楚国为敌。先前是晋国,如今又是吴国,不好好教训他一下,我颜面何存? 于是,从楚王那回来后,囊瓦再次光荣出征,率军十万气势汹汹地杀向蔡国。 蔡国乃弹丸小国,不足道也;唯有活捉蔡侯,方能一解我心头之恨。出发时,囊瓦看着规模庞大的军队,自信满满。 蔡侯才刚回到国内,就得知了楚军大举来犯的不利消息。由于双方的实力过于悬殊,他也无计可施,只能指望着吴国赶紧来救。 “报,蔡国国都已被楚军围住!”紧急军报很快传到吴王这里。 孙武知道后立即向吴王建议:“若想伐楚成功,必须保住蔡国,请大王赶紧下令我等前去营救。” 吴王听后不敢怠慢,赶紧修书一封让手下送给蔡侯,告知他援军不日将至。然后,他亲自领兵三万,带着孙武、伍子胥等一干良将,迅速启程。数百艘战船没几日便进入了淮水,浩浩荡荡的向西进发,直奔蔡国而去。 这次吴国为了援救濒危的蔡国可说是空国前来,但君臣上下却都义无反顾——楚国眼下内外交困,盟友尽失。若想伐楚成功,如此千古良机岂能轻易错过? 囊瓦那边,正在督令十万楚军日夜攻城,小小的蔡国都城已被他围了个水泄不通。蔡国上下知道吴国救兵不日将至,个个竭力死守,因此楚兵虽多,一时间倒也攻不进去。 囊瓦眼看蔡国经过楚军多日围攻,渐渐不支,正准备号令三军加大攻城力度。就在这时,有探子快马来报:“报告令尹,有大队的吴军正朝此地开来。” 囊瓦急忙问道:“来了多少人马?” 探子回答道:“只看见吴国战船浩浩荡荡而来,大约有数百艘之多,人数定然不少。” “那谁人挂帅可知道?”囊瓦之前吃过吴军的大亏,心想这次要是来个无名之辈也就罢了,可别又来了个狠角色,还是小心为上。 “只见前方的一艘大船上挂着吴王旗号。” 啊?吴王亲自来了!这下囊瓦怕了:吴王亲自出动那还了得,兵力肯定不少。想到这里,他连忙下令正忙于攻城的楚军全部撤回,赶紧收拾行囊打道回府。 在撤退途中,他却想来想去想不通:我不过欺负一下小蔡国泄泄愤而已,你吴国即使要来救,用得着搞这么大的阵仗吗? 用得着,大大的用得着!囊大人,您马上就会懂的。 楚昭王眼看十万大军再次劳而无功,对囊瓦更加的不满。只是碍于囊瓦是楚国的王族,地位尊贵(囊瓦是楚庄王的曾孙),论辈分自己还得喊他一声爷爷。因此,楚王怕一旦罢免了囊瓦会让其他的贵族们心存不满,也只好忍声吞气,保留了他的令尹一职。 虽然如此,楚王还是向正在撤军途中的囊瓦下令:暂留军中,不戴罪立功,不得擅自回朝。此举算是小施惩戒。另外,楚王也有意挑选其他的能将,代替囊瓦统帅楚军。 群臣的眼睛是雪亮的,见楚王已对囊瓦失去了耐心,都一齐来向楚王进言道:“如今我楚国左司马沈尹戍极有才能,为何大王不用?” 楚王听后一拍大腿:“多亏众爱卿提醒,赶紧传召左司马前来!” 沈尹戍,官拜楚国左司马,胆大心细且极有统兵才能,堪称当时的楚国第一能将。 (“左司马”和“大司马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,但地位却相差甚远。“大司马”在下之前说明过,是三军统帅,位高权重;而“左司马”却只是三军参谋,只能负责为统帅出谋划策,并没有太大的实权。) 沈尹戍听到大王诏令,赶紧前来听命。 楚王问他:“如今寡人迫不及待的想攻灭叛变的蔡国,但囊瓦领兵十万前去却无功而返,请问沈司马可有高见?” 沈尹戍听后眉头紧皱,反问楚王道:“攻灭蔡国?大王,如今吴王已经亲统大军抵达蔡国,您可曾听说?” “寡人已经听说此事。但吴国远离蔡国,不久后自然会退去。等到那时,我军再次前去攻打蔡国,吴军未必肯再来。” “难道大王还未看出吴军此行的意图?” “什么意图?” “灭亡我大楚!” 楚王大惊:原本是想讨论怎么灭蔡国的,怎么现在轮到我楚国头上来了?连忙问他:“请问爱卿如何得知吴军此行不是为了救蔡,而是为了伐楚?” 沈尹戍直言道:“吴军将领中,孙武、伍子胥都不是泛泛之辈,如果只是要解救蔡国之围,只需这二人出马,率领少量士兵虚张声势就已足够,何必要倾国而出,连吴王都一并前来?。” 楚王听到这里,脸色已经不大好看。沈尹戍知道是自己直言囊瓦无能也有点犯了忌讳,但却不甘心就此打住:“请恕末将无礼,如今我楚国已危在旦夕,不赶紧加以防范,难保我大楚数百年社稷毁于一旦……” “够了!”楚王拍案而起,对沈尹戍庄重地行礼道:“寡人素知囊瓦无能,决心就此将楚国委任于将军。如今我楚军如何应对,还请司马大人多多指教。” 楚昭王此话一出,连沈尹戍都是大吃一惊。见大王没有开玩笑,他也不敢再怠慢,便分析道:“吴军如果真是为了楚国前来,最终目标必然是楚国郢都。而若想攻到郢都,吴军必须突破汉水。” 沈尹戍果然名不虚传,他一眼便看出了吴、楚之战的关键——汉水。 汉水,为长江最大的支流,长达两千多里,是郢都北面的天然屏障,因此沈尹戍围绕着汉水大做文章,有心将此江当作楚国的“马其诺防线”。 沈尹戍的计划是这样的:考虑到吴军这时才刚抵达蔡国,要想进入汉水,还需花费许多时日再通过一段弯曲、狭长的河道(汉水和淮水的连接部位)。因此只要提前派出数万楚军埋伏在那里,就能有效地打击吴军——吴国战船虽然高大威猛,但一旦进入这些狭窄的河道后必然难以转身,那时楚军突然杀出,火箭齐发,吴军如何抵挡? 即使这段水路没能拦住吴军让他们侥幸闯过,吴军的速度也必将减缓。从眼下算起,他们若想抵达郢都一带,至少还需要一个月。那时,楚国各地的大军也已会合到郢都。以二十万楚军对三万吴军,楚军必能获胜! 楚王听罢大喜,立即按计行事。一面派出弓箭手数万人前去淮水与汉水连接处设伏,一面诏令楚国四方的军队前来勤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