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武传 第八回
第八回:囊瓦贪赂锁二侯,天下诸侯皆叛楚 此战过后,吴、楚之间的其他小国闻风丧胆,纷纷倒向了吴国这边。由此,吴国得以肃清了楚国东部的外围防线,再也没有哪个小国敢替楚国正面挡子弹了。 吴王阖闾眼看囊瓦大败而回,喜不胜禁,立即传召孙武、伍子胥二人,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。 吴王赞叹二人道:“两位爱卿真不愧为当世名将。正如孙军师所言:楚军虽多,不足恃也。如今寡人便下令全军向楚都进发,如何?” 孙武赶紧答道:“千万不可。” 吴王奇怪道:“之前楚国兵强势盛,军师却信心满满;如今楚国新败,众多附庸都已叛归我国,军师却反而踌躇不前。这又是为何?。” 孙武回道:“之前那一战我军之所以轻松获胜,是胜在击其不备。楚国如今已知道吴军的强悍,必然会在东部边境囤积重兵把守。而且楚国在北部,西部依然有众多盟友,如果吴军就此大举进攻,一旦进入楚境就会陷入重兵围困,实在过于冒险。” 吴王听了很泄气,但是想想也确实如此,只好又问孙武道:“那依孙军师看,何时伐楚才是上策?” 孙武建议道:“依在下看来,当务之急还是要继续加紧练兵,等待时机。要想彻底击败楚国,唯有等待楚国有变。” 伍子胥也附和孙武的看法,不主张眼下贸然的大举伐楚。 楚国有变?楚国何时才能有变呢?眼看两大用兵高手都不赞同立即出兵,吴王无可奈何,但也只好继续耐心等待。 其实阖闾根本不用急躁,因为孙武和伍子胥二人也都在翘首盼望着必须有的“时机”——练兵而不用,那养兵千日又有何用?他们之所以不急着出兵,只是眼看如今的楚国君臣都是昏庸之辈,料定楚国不久后必然会有大乱。 因此,说时机,时机转眼就到。 就在囊瓦领兵十万被吴国痛击后不到一年,这位令尹大人就好了伤疤忘了疼,马上又犯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大错误。 话说当时楚国的北方有两个小国,分别为蔡国和唐国,也是楚国的附庸(楚国的小附庸们已被吴国从北打到西,现在竟然还有,我等可以理解孙武的顾虑了)。这两位国君听说楚王新得了一把名叫“湛卢”的名剑,都亲自前来朝贺。 两位国君各有两件宝物:蔡侯有两块极美的玉佩,唐侯有两匹雪白的宝马。这次两人带着宝物一路招摇来到楚国(有点类似今天的炫富),并各送了一份给楚王。楚王得了如此的宝物,自然是笑口常开,不胜之喜。 但这时有人却不高兴了——囊瓦大人。他想:我作为楚国的令尹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你们既然有礼物献与大王,却为何不将剩下的一半赠送于我?于是他派人前去向这两人索要宝物。 谁想两位国君却丝毫不给情面:你又不是楚王,此等稀世珍宝,怎能轻易赠送? 见两人竟敢不给,囊瓦一怒之下就把他们给关了起来——且看你二人到底是要宝贝还是要命?两位国君却也不是省油的灯,面对威胁毫不动摇:就是不给,看你能怎样?难道还杀了我们不成! 蔡、唐两国虽小,但二人毕竟都是一国之君,囊瓦哪敢轻易杀人,但却也就此紧关着不放。 时间久了,这两国的太子眼看国君去了楚国后迟迟不归,都觉得奇怪,于是也都赶到了楚国。了解情况后,他们先去楚王那里告状,谁知道楚王一心偏袒囊瓦,不予理会。没办法,两位太子只好劝说自己的父亲:就把宝贝给了他囊瓦吧,不然你们两位一直关在这里,国家怎么办? 这时两位国君已被关了半年,早就受够了,因此便听从了劝告。囊瓦见两位太子亲自送来宝物,立即高兴的下令放了两位国君。他是高兴了,但蔡、唐两国国君被放出来后,却都是怒气冲天,咆哮着要报仇雪恨。因此,这二人同仇敌忾,前脚刚离开楚国,后脚便去找晋国寻求援助。 晋、楚的矛盾由来已久,国力不相上下,眼见楚国众叛亲离,晋定公(晋国国君)岂能不大喜过望?于是他立即下令盛情款待二位国君。而见晋国同意接纳蔡、唐两国为附庸,蔡侯、唐侯二人便立即请求“新大哥”晋国替他们出头,率军前去讨伐楚国。 晋国一方面有心笼络两位“新小弟”,同时也确实有心伐楚,于是晋定公便去请示当时的“天下共主”周敬王。经王室同意后,由周王牵头,晋国主持,传檄四方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楚国,搞了次盛大的军事集会。 而众多小国都已受够了楚国君臣的傲慢无礼,因此见到檄文后都立即领兵前来响应——宋、齐、鲁、卫、陈、郑、许、曹、莒、邾、顿、胡、滕、薛、杞、蔡、小邾十七路兵马先后赶到(唐国弱小,此次并未派遣兵马前来),连同晋国在内,共是十八路诸侯齐聚一堂。一时间晋国人喧马嘶,旌旗飞扬,军容之盛堪称前所未有也。 当着这么多与会国君的面,晋国作为盟主,在集会上义正词严痛斥楚国的暴行。蔡、唐两位国君见“伐楚大联盟”阵容鼎盛,晋国的表态又这么强硬,很是激动,一起都来劝晋国主帅士鞅:“如今楚国多行不义,正是教训他们的大好时机,请士元帅赶紧下令大军出发,我等愿意誓死跟随。” 谁料想,之前还信誓旦旦的晋国这时却突然态度大变,死活不做出头鸟。 原来,晋国主帅士鞅也是无能之辈。他本就畏惧楚国数百年强盛之势,担心一旦出兵失利会影响自己在晋国的地位,于是在散会后便一直借机推诿,不肯发兵。后来实在被两位国君缠着没办法,更是借机索求贿赂:“若要我下令发兵也不难,但二位既有大礼赠与囊瓦,为何却不见有一物赠与本帅?” 唐国国君是老实人,听后唯唯而退;蔡侯却是火爆性子,听闻士鞅这么说话,大怒:“本以为你晋国担当盟主,必能够锄强扶弱,不想却和楚国是一丘之貉。如今十八路诸侯齐聚于此,攻灭楚国并非难事,一旦灭亡楚国,五千里江山皆归晋国所有,何须如此介怀蝇头小利?” 说完后,他便长揖而去,也不顾身后的士鞅脸上青一阵白一阵。 “带头大哥”都是这等熊样,其他诸侯哪还敢轻举妄动?很快,声势浩大的十八路诸侯便宣告解散,诸位国君也都各自带兵回国。 眼看“伐楚大联盟”已经成为泡影,蔡侯可说是趁兴而来,败兴而归。 天下最强的晋国尚且不敢与楚国交战,那还有谁能帮助寡人一雪前耻?看着自己手下为数不多的人马,他陷入了绝望。 突然,他心头一震:对了,仍然有一国敢于对抗楚国。 十日之后,吴国新都姑苏城。 吴国王宫内,百官肃立,分立于大殿两侧。大殿正中拜服着一人,正是蔡侯。 蔡侯之前所想的正是吴国,因此他千里迢迢地赶过来,也顾不得舟车劳顿,立即让宫人传报说蔡国国君有急事求见。阖闾听闻蔡侯亲自光临,也不敢怠慢,传召所有文臣武将随他一同盛情接待。蔡侯进了大殿后一见到吴王就如同见了大救星,也不再顾及自己一国之君的身份,上去叩头就拜,并将之前所遭受的耻辱一股脑儿倾述了出来。而之前一直喊打喊杀的吴王这次却没说话,只是看了看侍立在一旁的孙武。 孙武微微颔首,遥指着蔡侯对吴王说道:“时机已到,大王可以出兵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