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在线阅读 - 孙膑传 第四十三回

孙膑传 第四十三回

    第四十三回:魏王“逢泽”求图霸,卫鞅献计树其敌

    转眼间,距离桂陵之战过去已有十年。

    前文提过,十年前,庞涓亲率魏军驰援襄陵,结果于桂陵一带遭受齐军伏击,死伤数万人。那一战后,齐国声名鹊起,而魏国却是声望骤下,一时间众叛亲离,大厦将倾。好在,此后庞涓奋起神威,先后挫败楚、秦两强,保住了襄陵、河西两大重要基地。魏惠王等人痛定思痛,之后一直休兵罢战,积蓄国力,经过这些年,魏国毕竟根基深厚,总算渐渐恢复了过来。

    但这时齐、秦二强也没落下。之前齐国“国富而兵弱”,秦国“国贫而兵强”,孙膑、卫鞅二人一位擅治军旅,一位擅理国政,刚好各取所需。有他二人坐镇,齐、秦二国得以紧追魏国,实力不俗。

    魏惠王本就胸怀大志,眼见魏国元气已经恢复,便不甘心再与他人平起平坐,想方设法要重新压过那二国一头。按照之前庞涓的构思,提升魏国实力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攻灭秦国,但随着“魏长城”被兴师动众地修筑起来,表明魏国已开始采取守势,再无攻灭秦国的决心。

    既然此路不通,那只得另寻途径了。为了重振大魏国威,魏惠王寝食不安,昼思夜想。

    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经过深思熟虑后,他终于寻找到了一条捷径: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

    说到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大家难免第一时间想到曹cao。无疑,此招被曹cao同志用得名垂千古,效果极好,但他却并非此招的创始人。就魏惠王所处的战国时期再往前看,就有一人擅用此招,最终九合诸侯,成就千古伟业——齐桓公小白。

    齐桓公时,乃是春秋前期,地处南疆的楚国和周王分庭抗礼,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。齐桓公利用“尊王攘夷”之计,号召中原各诸侯一起打压楚国,最终,实力超群的楚国服软,向周王上书请罪;而实力并不超群的齐国则称霸中原长达三十余年,无人胆敢抗衡。

    如今,魏惠王心想:我何不学齐桓公,也以尊王为名,来个“尊王攘秦、齐”——秦、齐两国若是不服,寡人便可纠合众国之力前去征讨,不怕不胜。

    魏惠王越琢磨越觉得此计甚好,激动不已。没几日便派遣使者前去各国下书,邀请各国国君前来魏国逢泽(今河南开封东南一带)就会,商讨觐见周王一事——史称“逢泽之会”。

    魏国历来强盛,此次又打着朝见周王的旗号,因此各国国君听了,不敢不从。不久后,十二路诸侯陆续前来,其中更有秦、燕、赵等强国在内。

    当然,也不是人人都愿给魏王面子,如楚、齐、韩等国国君得了书后,就不肯前来。

    楚、齐二国国君不来不足为奇:历代楚王从几百年前就开始和周王对着干,如今怎肯甘心去朝见一个连韩国都敢欺凌的小周王?齐国那边也好理解:齐威王心知此次集会是魏王在有意自抬身价,他仗着之前打败过魏军,就是存心和魏王过不去。

    只有韩国,向来对魏国俯首听命,韩昭侯此次不来,倒有些奇怪。

    说奇怪,只是表面上奇怪,若细究韩侯为何不来,也就不奇怪了。

    抛开齐威王,秦孝公等明君不算,此时天下最强的三人自然是孙膑、庞涓和卫鞅(鬼谷子这种未出仕的高人不算)。其中孙膑和庞涓善于用兵,都是行军打仗的一把好手;而卫鞅虽说用兵是“中量级”选手,治国却是“超重量级”选手,综合能力比那二人更强。

    但除了这三人,其他各国的臣子们也不全是草包,其中不乏高人。结果,韩昭侯有幸得到了第四位高人:申不害。

    申不害,和卫鞅一样,同属“法家”。他原先是郑国人,结果在他年幼时郑国为韩国所灭(吴起死后,魏武侯为收复失地先后与楚、赵两国大战,结果让韩国趁此机会灭了郑国,并迁都至郑国国都新郑),只得又成了韩国人,到韩昭侯继位时,申不害已是不惑之年。

    那时,战国七雄中除了燕国之外,就属韩国最弱。韩昭侯见秦国任用卫鞅主持变法之后日趋强盛,好生羡慕,便也到处寻找法家高人。

    经过他的努力,终于发现这位郑国遗民申不害正是最佳人选。

    既然高人已经寻到,那就事不宜迟——韩昭侯立即拜申不害为相,让他主持变法工作。

    于是,韩国紧随着魏、楚、秦等国之后也开始了变法工作——“申不害变法”。

    在此特插一句:由于历来对“商鞅变法”的肯定与推崇,造成众人觉得“只有卫鞅的变法才够彻底,够好;而吴起、申不害等人的变法则是二三流货色,“不太好”,“没大用”之感。在下窃以为:古时各位法家高人的变法并无“有用、无用”之分,只有彻底与不彻底,适合与不适合之分,很多时候因为国情、君主等因素不同,变法者们也只好“对症下药”。例如先前的吴起变法,虽然不彻底,却见效快,挺适合急需壮大军力的楚国;而商鞅变法,虽然彻底,却耗时长达十多年,且前期军力一度空虚,若非秦国偏处西域又有崤函之险,没准变法才到一半就被庞涓给灭了,加上涉及到迁都等大事,若非秦孝公雄才伟略,岂能同意——因此也只有秦国才能适用。

    申不害身处韩国,底子相比楚、秦两国更弱,因此他受命施行变法以来,主要只做两件事:一,加强君权,二,训练新军。

    有了申不害,有了韩国新军,韩昭侯心中有了底气。前期他还只敢派兵欺凌下柔弱的周王室,后来胆子越来越大,仗着有十万新军在手,对魏国老大哥也三心二意起来——对于韩侯来说,魏国过于弱小不好,过于强大更不好。因此,之前魏国有难时他毅然派兵去救,但如今魏国声势又起,不得不暗生戒心。

    就此,齐、韩二国最终走到了一起,暗中结盟,一起抵制逢泽之会,造成了之前那种局面。

    再回过头去看逢泽之会。

    魏国,逢泽,魏国新建的行宫内。

    接到魏国邀请后,十二路诸侯先后赶来,此时已云集于此地。由于此次集会意义重大,新建的逢泽行宫内布置得花团锦簇,张灯结彩。魏王身着公服,满脸笑意的端坐于最上首处,频频示意各位国君、使者按位就坐。

    等众人安坐好后,早已备好的女乐,美酒,佳肴先后呈上,气氛逐渐热烈起来。众位诸侯知道魏惠王此次集会别有意图,因此虽个个手中都拿起美味,心中却都各自盘算,不敢纵情享乐。

    宴会进行到一半时,魏王终于站起身来,目光扫视全场一周,发话道:“如今天下纷扰,王威不振,寡人思之,皆因战祸而起。此次邀请诸位莅临魏国,正为商讨尊王一事。我等不如借此机会定下盟约,此后一致尊崇周王,各自罢兵不可轻言开战,谁若不从,我等一齐发兵攻之……诸位觉得此事如何?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各位国君见向来气势汹汹的魏国突然提出这等倡议,都是面面相觑,一齐愣住了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下首一人离开座位,上前向魏王行礼,进言道:“魏王,此事万万不可。”

    “你是何人?”魏惠王见这人之前一直坐在下首,心想哪国使者这么胆大,不对本王跪拜也就罢了,竟然还敢提出异议。

    “小人不才,秦国左庶长——卫鞅。”

    魏惠王暗自一惊:屡出诡计,背信弃义进犯我河西的原来就是这厮!魏惠王惊完之后,越想越怒,先前还兴高采烈的神情很快暗淡了下来。但当着这么多位国君、重臣的面,魏王不好轻易发作,便捺下怒气问他道:“此事有何不妥?”

    “依小人看来,尊崇周王本是好事。但当日齐桓公提倡尊王之议时,九合诸侯,谁敢不从;如今,莫说齐、楚二强,就连韩国也不肯服从大王——尊王之议,怎能成功?”卫鞅面不改色,向魏惠王直言道。

    “你当寡人怕了他们不成?”魏惠王听后大怒。

    “魏军强盛,天下无敌,自是不会惧怕这等小国。然而,此等小国尚且不服,试问大王如何号召群雄?”

    “那依你之见,该当如何?”

    “魏国如此强盛,而众人不服,只因大王虚有王号,未有王者之实。齐、楚二国也各自称王,与大王您平起平坐,怎肯听从与您?为今之计,大王不如趁着国势鼎盛时,仿效周王礼仪,位高众诸侯一等,如此,则我秦国首先心悦诚服……”说到这里,卫鞅目视四周的众位国君,问道:“各国国君恰好在此,若谁有异议,也不妨直言。”

    各位国君被卫鞅如此一问,谁敢反对,一齐默不作声。

    “众位爱卿觉得此事如何?”魏王怒气渐消,想想卫鞅的话也有些道理:既然我有心号令诸侯,不压众人一头,此后他们未必肯真心听话。只要眼下的十二国都顺从于我,齐、楚二国如何敢对我不敬?但这事非同小可,还是问问群臣的意见,再作决定最好。

    魏国众臣子们见魏王刚才怒气勃勃,早都被吓傻了,一时都不敢轻易发言。庞涓这时正伺立在魏王身侧,隐约觉得这事有些不妥,但他对礼仪等繁琐事务知之甚少,想了想,也没发言。

    魏王见逢泽行宫内现有数十人,无一人反对,方才大喜道:“传令宫人,速速将寡人的王服送来。”

    那逢泽之地紧挨着大梁,若用上快马,只需短短一两个时辰就能来回。不多时,按天子规格制作的王服被送到。

    (之前,含周王在内天下已有四王,但其中的魏王、齐王、楚王都只是空挂王爵头衔,不敢轻易动用天子的威仪来对待他国——敢以天子自居的始终只有周王一人。)

    自“徐州相王”之后,魏王早就令人制作好王服,平日里也曾私下穿戴。今日被卫鞅一激,他便于众人面前光明正大的将王服穿上,果然是威风凛凛,气度不凡。卫鞅见魏王如此,在一旁歌功颂德,尽显阿谀之色;魏国众臣子们当然也是交口称赞;其他各国君臣见状,也只得随口附和,不敢弗魏王雅兴。

    魏王听后,更是得意洋洋,酒宴就此被推向了*。到了第二日,他继续身着王服,率同众人前去洛阳拜见周王。那周王见魏王这副打扮,心想到底是你是天子还是我是天子,脸上藏不住愠色。不过,他也不敢顶撞魏王——因为魏王此行除了带着众多臣子外,另有五万魏军压阵,这些魏军打着周军专用的七星大旗,浩浩荡荡而来,阵势强大,因此周王心中虽怒,却也只好强颜欢笑,奈何魏王不得。

    却说十三路诸侯见了周王之后,一致推举魏王担当盟主,主持中原局势。目的既已达成,没几日逢泽之会便宣告结束,各国国君也先后回国。只是,魏惠王的愿意是想借“尊王”之名号令天下,结果被卫鞅这么一参合,变成了“自立为王”号令天下,完全变了味。魏王事后想想,也觉得后悔:怎的就一时冲动了呢?但事已至此,只能将错就错了。

    先伐韩,后伐齐、楚!让这三国知道,我魏罃之才,足以胜任霸主之位!

    ——魏惠王一颗雄心已完全被卫鞅点燃。

    在这之后,魏国勤练兵马,寻隙生事,不断滋扰韩国边境。那韩侯见魏国如此举动,知道双方一场大战已是不可避免,仗着十万新军已经练成,一边加强与齐国之间的联系,一边加固城池,做好战斗准备。

    两年后,庞涓亲率十万大军,直造韩国都城新郑——魏、韩大战爆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