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在线阅读 - 孙膑传 第四十一回

孙膑传 第四十一回

    第四十一回:得邯郸赵国反齐,出奇计齐军巧胜

    很快,赵成侯便得知魏国要将邯郸还给自己,惊喜之间甚至有点不敢相信。魏国使者告诉他,这邯郸不是白送的,只有赵侯您同意发兵攻齐,魏国才会从邯郸撤军。

    赵成侯听后,不假思索地答应了。

    邯郸岂可不要。若有人说我等背信弃义,哼,他齐军又不曾来邯郸救过寡人,理他作甚。更何况,齐国这次也得了不少好处……邯郸回归赵国之事,也不全是他齐国的功劳。

    赵成侯答应下来后,整顿残兵败将,准备伐齐。魏国见赵国如此表现,也不食言,不久后便将驻守邯郸的三万魏军将士全部撤走。

    赵成侯出兵之前,想想又觉得不对。他想到:这魏军尚敌不过齐军,赵军孱弱,哪能是他的对手?但和魏国所定的协议也不可违背。于是,他又拉上了燕国,一起对齐国宣战。

    这燕国也可怜,身居“战国七雄”之一,天下熙熙攘攘,四处纷争,却始终轮不到出场。燕文公偏处北疆闲来无事,意欲有所作为,这时眼见老朋友赵国请求一起出兵伐齐,欣然同意。

    魏惠王听闻赵、燕两国已经出兵,方才明白庞涓计策之妙。他再接再厉,又派遣使者出使楚国,将楚国再次拉进战局。

    前不久,十万楚军在襄陵遭受大败,惹得楚宣王又气又急。他既恨魏国击败了自家军队;也恨齐国打败了庞涓后迅速撤走。于是,他在魏、齐之间举棋不定,本欲两不相帮。结果,一起事件的发生,让他改变了初衷,同意出兵伐齐。

    ——这起事件,便是之前提过的“齐侯称王”一事。

    楚宣王大怒道:若不是寡人出兵襄陵,齐军怎能获胜?眼下他得了便宜,对楚国没有丝毫答谢之意,竟然忙不迭的自称起“王爵”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!

    (在这之前,除了吴、越这两个远离中原的小国之外,中原各国除了楚国,无人敢以王爵自居。历代楚王也以此沾沾自喜,自谓是中原霸主,求个心理上的自我满足。现在齐国抢了楚国的专利,楚王岂能不怒。)

    由此,凭借庞涓的计谋,魏国局势得以好转,成功将战火导向了齐国。齐国需要独力抵挡魏、楚、燕、赵四大强国——遭遇众拳手围殴的窘境,如今落到了齐国身上。

    魏惠王听闻三国军队先后开赴齐国的消息后,大喜道:“庞涓功莫大焉。”

    于是他对庞涓建议道,不如魏国也派兵前去助阵,给齐国更增一份压力。

    “不须大王劳神,末将已有主意。我魏军连续多年征战,急需休整,连眼下攻打我河西的秦军都未暇对付,岂能再轻易出兵伐齐?任由那四国兵连祸结,我等只顾按兵不动,静观事态——若是楚、燕、赵三军获胜,末将立即挥师攻下临淄,坐收渔翁之利;若是齐军获胜,那时也必将国势衰弱,不能再战,末将便可从容出兵,再次攻下邯郸,不怕齐军再来捣乱。等齐、赵等国皆弱后,我魏军便又可向秦国用兵,到时非但要再下栎阳,连那咸阳也可一并夺了。”庞涓心中早有主意。

    筹谋的如此周全,魏王哪能不点头同意,于是诏令魏军上下:战或不战,皆由庞元帅一力决断。

    齐国都城,临淄。

    王宫大殿上,文臣武将一个个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,将往日*肃穆的朝堂搅得是一片喧哗。

    不久前,探子来报,说三路大军正在向齐国杀来。齐威王听后坐立不安,聚集众臣商议这事也没个定论,只能在心中埋怨道:赵成侯该死,不顾寡人相救之情,背信弃义;燕文公该死,竟敢前来趁火打劫,着实可恨;楚宣王更是混蛋,寡人称王关你何事,偏偏你能做楚王,我就做不得齐王?

    齐国君臣大多心惊胆战,只有邹忌心中冷笑。之前田忌等人力主救赵,结果大败魏军出尽风头,也让他这位相国大人面上无光。如今赵国背信弃义,伙同燕国前来攻齐,倒是挽回颜面的大好机会。

    于是他对齐王进言,说当初若是不去救赵,赵国如今也无力前来挑衅,这事儿算是田忌、孙膑二人惹出来的。解铃还须系铃人,求大王速速让这二人前去退敌。

    齐威王心乱如麻,听从了邹忌的建议,下令田忌领兵十万,前去应战。

    却说那孙膑虽算是齐国臣子,但他素来无心参政,外加腿脚不便,因此很少前去朝堂。如今田忌得了令后,只得急匆匆的前来找他,商讨对策。

    孙膑听后,略加琢磨,对田忌说道:“将军放心,这三路大军,要退之不难。在下已有主意。”

    田忌听后大喜道:“先生不愧为当世名将,如此难题片刻之间便已有对策!那就委屈先生再次勉力一行,随同田某前去退敌,如何?”

    “在下愿助将军一臂之力。不过,此次你我二人须得兵分两路行动。”孙膑解释道:“楚军在南,赵、燕军在北,任何一路兵马杀入齐国腹地,都是为祸不小。我二人可各领兵五万,在下北上阻挡赵、燕两军,将军可向南而行,负责抵挡楚军。”

    田忌听后,心中犹豫:本来齐军人数就与对方相差甚远,要说各个击破还算可行;可眼下孙膑的意思却是还要分兵——这么一来,本就不多的兵马再一分为二,远少于对手,怎能获胜?

    孙膑见田忌面有难色,猜到他的心思,说道:“将军难道忘了,楚军要攻入齐国,须渡过淮水北上。眼下淮泗一带众多小国都与齐国关系甚好,将军只管前去求助,谅他们不敢不允。”

    原来如此,田忌放下心来。可想想之后他又不放心地问道:“那先生北上独挡赵、燕两路大军,是否太过冒险?”

    “孙某自有主意,将军无需牵挂,眼下事不宜迟,迅速动身方为上策。祝将军旗开得胜,再建奇功。”

    田忌、孙膑二人商议过后,交割了兵马,各领兵五万,前去迎敌。

    鲁、宋、卫等小国先前已顺从了齐国,做了齐国的附庸。如今见了田忌的亲笔书信,一齐答应出兵相助。他们多则出兵两三万,少则出兵数千,先后赶赴到齐国的南部边境助战。再加上田忌虽说才能不比孙膑、庞涓二人,但毕竟也在沙场征战多年(先后在齐太公、齐废公、齐桓公、齐威王四朝担任大将军一职),算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军。他得了孙膑的点化,率领着十四位小拳手一起围殴楚国,哪有不胜之理?

    ——齐军整体实力要弱于楚、赵、燕三国联军,但田忌这一路军马由于得了外援,局部优势明显,因此楚军贸然开到齐国边境后,就遭遇了十五国联军的顽强抵抗,结果自然是再次战败。楚宣王本想教训下齐王,结果反被对方给教训了一顿,他见齐国声势浩大,附庸云集,只得按下怒火,默认了齐国崛起的事实。

    田忌轻松获胜,是因为有援军相助,不足为奇。孙膑那边却只有五万自家军队,又是以一敌二,形势不利。田忌心中挂念孙膑,得胜之后立即亲率大军前去救援。不料,他才行至半路,好消息传来:赵、燕两军已退。

    真不愧为孙膑!田忌听说这消息后,心中佩服,放下心来。

    其实他想错了:人家孙膑那边根本就没打得起来——要是真打起来,任他孙膑如何用兵如神,这回想获胜也是极难。

    之所以这么说,主要是考虑到齐军的战力。纵观此时天下的各国军队,若论装备精良,训练有素,齐军非但不如魏军,连秦军,楚军也未必敌得过。从春秋时期开始,齐国始终位居强国之列并非是他战力强劲,而是因为该国经过一代名相——管仲整治后,“销山为钱,煮海为盐”,富甲天下。

    一国要想称霸天下,光靠“国富”是不够的,还得“兵强”才行。以秦、齐、魏三国为例:战国前期秦国战力强劲却穷困潦倒;齐国富甲天下却不休战备;只有魏国,文治有李俚,武功有吴起,因此强盛一时,天下莫敌。

    桂陵之战时齐军战力不强不打紧,因为孙膑通过“避实就虚”弥补了这一弱势。但这次是本土作战,双方兵力又如此悬殊,不能再玩那一套了。

    好在孙膑另有办法。他得了五万士兵后只稍加准备了一番,就顾不得舟车劳顿,督令全军加速北上,与赵、燕两军对峙于齐国西北边境。

    到了之后,他安排齐军将士一起加修营寨,不惜一切代价,务必要修得尽善尽美。孙膑指示:此寨一定要建得气势恢宏,显出我齐军有二十万人。

    明明只有五万人,如何才能变成二十万?得了令后,下属不解道。

    这有何难?——虚立营帐,多设旌旗,猛擂战鼓,此外,每位士兵各扎草人三个,给“他”穿戴好盔甲后,在寨中四处摆放,休要漏过任何角落。

    士兵们终于明白了他的意图:“虚张声势”。

    这招用来对付庞涓可能危险,但对付赵、燕两军将领却是恰到好处。

    原先,赵成侯出兵时就犹犹豫豫,领军出征的赵国将领受他感染,也是犹犹豫豫,见主将如此,赵军上下也只好跟着犹犹豫豫。而燕军见赵军犹犹豫豫,不肯轻易深入齐境,也一齐犹犹豫豫起来。

    现在他们再一看对面的齐军大营,一起惊得魂飞魄散:什么,齐国竟然发动全部精锐前来抵挡,足足有二十万大军!

    就在二位将军被吓得举止失措时,孙膑的战书送了过来:你等兵临齐境,却又不战,却是为何?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赵、燕两国的将领们面面相觑:对面的齐军倒是自信满满的很哪。

    恰好,赵军探子这时又快马加鞭地送来情报:“报告将军,南路的楚军战败,已经退回国去。”

    那我等还呆在这里做什么?见局势如此不利,二位将军只得紧急磋商对策。

    “撤!”军令很快下达。

    再说田忌率着大军行动不快,赶至半路得知了这一消息后,兴奋地扔下军队独自赶往北境去见孙膑。孙膑将事情原委告知与他,田忌听后擦了把冷汗,叹服道:“先生外柔内刚,果真胆大。”

    孙膑肃然道:“在下也是兵行险招,若非魏、赵、楚几国勾心斗角,貌合神离,焉能得此便宜?我等须劝告大王,此后不可沾沾自喜,定要修复与这几国的关系才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