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膑传 第三十七回
第三十七回:魏惠王发兵攻赵,赵成侯四处求援 话分两头,再说秦孝公。 秦孝公如何肯甘心舍弃栎阳。遥想当年,先父秦献公由雍城迁都栎阳时,何其兵势浩大,气象壮观。再看如今自己前往咸阳,甭说排场大小了,几乎是在庞涓的追逼下仓皇逃难。好在,事先听从了卫鞅的建议,栎阳军民在魏军到来前已全部撤走,秦国军力并没有遭受重创。可是,无人把守的栎阳城已落入魏军手中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一旦他魏军再派来大批援军向我新都咸阳发起猛攻,那该如何是好? 就在他愁闷不已时,秦军探子来报:“报告主公,魏军突然大举撤退。” 有这等好事?秦孝公乐了,赶紧派遣探子三番五次前去查探。结果更加令他喜出望外:非但栎阳城内魏军所剩无几,就连崤关上也是空荡荡的——魏军主力已经撤到河西一带。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,赶紧派兵收复栎阳! 就秦孝公准备下令时,左庶长卫鞅来了,对秦孝公建议道:“主公眼下万万不可出兵。” “魏军已经撤走,栎阳唾手可得,为何不能收复此城?” 卫鞅答道:“微臣虽不通军旅,却略懂国政。主公且待些时日,不费一兵一卒,魏国必然会将栎阳城还与我大秦。” 有这等好事?秦孝公不信。不过眼下魏军既然已撤走,晚些日子再去夺城倒也无妨,就姑且听从他卫鞅吧。 却说庞涓回到国内后,也在担心秦军会趁己方撤军时大举杀出,那样偌大的功劳就可就白得了。如此心惊胆战了许多日,没有听到秦军出动的消息,方才暗暗定下心来。 ——或许真如庞葱所说,秦国人是畏惧自己的用兵才能。庞涓想到。若真是如此,倒是美事一桩。只怕秦国多诈,暗藏杀机,先待些时日再说吧。 不等庞涓那边筹划仔细,魏王这边早已等不及了。有道是:师出有名,方能服众。魏国乃中原正统,浩然大国,岂能玩些“不宣而战”的鬼把戏?于是,趁着庞涓忙于修整士兵,补充伤亡人数的当口,魏惠王自作主张,修书二封送到韩、赵二国,要求两国割城献地,并送各自的太子到魏国为质。书中清清楚楚地写道:谁敢不从,秦国便是下场! 讹诈,这是地地道道的讹诈!韩、赵二国国君见魏惠王又开始恃强凌弱,一齐大怒。 韩昭侯(韩懿侯之子)怒完后,很快冷静下来。是啊,秦国如此强悍,结果被庞涓吓得连都城都扔了,韩国孱弱,哪能独力抵挡“魏武卒”的侵犯?但若是干脆答应吧,又显得我韩国无人。唯今之计,不如先拖一拖,且看他赵国如何反应。 赵成侯怒完后,想了想,接着大怒:好你个魏罃,当初你被秦献公杀得丢盔弃甲,几近亡国,是寡人连续两次派兵救你。现在得了个庞涓,就想抛开盟友,一家独大了?不从,誓死不从! 魏惠王要的就是这个结果。赵成侯的回书一到,他立即召见庞涓,让他率军前去征讨赵国。 庞涓没想到魏王如此性急。考虑到之前伐秦一役虽然战果丰硕,但是并没取得他想要的效果。因此他心中为难,又不敢不遵命。想来想去,只得将实情告知魏王:如今秦国隐藏军力,只怕会趁我方与他国开战时蠢蠢欲动。若魏、赵大战时秦军搅和进来,之前所得的栎阳等地难以守御自不消说,连河西等地也一并危险了。 魏王听后大惊:该死的庞涓,怎么不早说! 庞涓也够无辜,心中念道:之前蒙大王如此重赏,若说所得的栎阳、河西等地都是秦国人白送的,岂不羞愧?唉,本想等局势明朗一些再筹谋出兵之事,眼下却已和赵国闹翻,不战不行了。 好在魏王聪明。他与谋臣商议一番后,有了主意:既然如此,不如做个顺水人情,将栎阳还与他秦国。秦、魏两国交战多年,无非是为了一块河西地,如今还他关中之地,无损我方牢牢把控河西的事实。秦国得了栎阳,自然满心欢喜不会再干预魏、赵之间的纷争。没有了后顾之忧,庞将军只管放心攻赵便是了。 虽说庞涓最终的目标是攻灭秦国,但不削弱韩、赵,只凭十万河西军要攻灭秦国也确实不易。因此他觉得也只好如此。君臣商议结束后,魏惠王修书一封送至秦孝公处,告知他:如今魏国将栎阳还与你秦国,双方化解干戈,永结盟好。 秦孝公阅览了文书后,看着伺立在身边的卫鞅,两人相视一笑,一齐放下心来。秦国眼下正忙着变法,无力开战,魏国肯结盟自然是求之不得,立即答应下来。 至此,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庞涓再次领军出征,充当主力的依然是最精锐的河西军,由于此行略显仓促,之前的十万部队的伤亡人数尚未充实完毕,只有八万人。别小看这八万人,这可是魏国最精锐的一支部队,战斗力遥遥领先各国军队。无论是先前的吴起、公孙痤,还是如今的庞涓,使用起该部队来都觉得顺手。既然秦、魏二国已经和好,河西一带暂时不会发生战事,那就不必动用防守齐、楚、韩等国的各处军队了——河西兵省事又好用,就这么着吧。 (别看魏国前期盛极一时,其实能出境作战的军队人数并不多,至多十几万人。前文提过,由于该国的地域劣势,大部分的军队都用作各部边防,无法调动。幸亏“魏武卒”的名声够响,吴起、秦献公之前伐魏,也都尽量避开河西军,不然魏国再强也顶不住多方的压力。对于魏国来说,吴起辛苦带出的这支部队功莫大焉!——吴起走后,士兵们会新陈代谢,但百胜之师的威名犹在。) 现在,庞涓cao起这把牛刀,斩向赵国。 第二位“中量级”拳手也就此被迫登场:赵成侯。 赵国都城,邯郸。 城楼上,赵成侯看着城下魏国大军陆续集结而来,军容齐整,旗帜鲜明,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。 好在他早有准备:就在他断然拒绝了魏惠王的无理要求后,很快就将赵军主力十几万大军尽数集中于此。加上邯郸毕竟是赵国都城,城池高大坚固不说,城内尚有数十万百姓可助防备。想到这些,他心中稍安,于是趁着魏军尚未集结完毕,先派出小股军队前去sao扰。 结果两军在城下刚一交战,赵成侯就发觉情况不对。为何?原来,此前每次赵、魏二国交兵,赵国十战九输,已然得了“恐魏症”,加上庞涓布置恰当,早有准备,因此赵军远不是魏军的对手。 既然出战不行,那就坚守吧。我军人数众多,守个一年半载不是问题。 赵成侯想得倒美,他哪知道人家庞涓最不缺的就是耐性——崤关之战历时二年都能攻下,岂惧邯郸?此外,邯郸不比栎阳,那栎阳距离大梁有数千里之遥,补给不方便,因此庞涓攻秦时颇费周章,最终草草收兵返国;而邯郸距离大梁不过数百里地,魏军的物资、器械补给十分方便,简直是予求予取。 此外,“魏武卒”的名头也不是白叫的。虽说如今的魏军实力和吴起那时没法比,一当十不敢说,但对付十几万赵军以一敌二还是没问题的。随着魏军全面发动进攻,很快便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。才十几天下来,就打得赵成侯没了自信。国君急了,臣子们也着忙,向赵侯建议道:“请主公尽快向他国求援,否则邯郸危矣。” 求援?赵成侯听后沉思道:燕国孱弱自不消说,秦、韩也都畏惧魏军,这三国定然不会派兵来救;当今之计,唯有向齐、楚二国求助了。 于是他挑选了二位精干的使者,深夜缒城而下去请救兵。那庞涓也是百密一疏,竟没想到赵国这么快就扛不住了,让那二位使者成功混过。 由此,腥风血雨扑面而来,多国混战正式拉开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