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在线阅读 - 孙膑传 第三十六回

孙膑传 第三十六回

    第三十六回:攻栎阳魏国发兵,迁新都秦王避战

    “重量级”选手庞涓先出招了。不过,目标不是齐国,而是秦国。

    魏惠王、庞涓约定的一年之期已到。在魏惠王的再三催促下,庞涓率领着十万魏军一路向西开拔,兵锋直指河西。

    且看秦国如何应对。

    秦孝公(秦献公之子)这时才刚登基没几年,就不得不面临魏军大肆入侵的不利局面。好在,他手下有一人相当了得:卫鞅。

    当初,魏惠王由于不听公孙痤的劝言,对卫鞅既不用也不杀,结果让卫鞅成功的逃到了秦国,求仕于秦孝公。

    秦孝公雄才伟略,初等大位就立志奋发图强。他求贤天下:无论是“兵家”还是“法家”,只要能强大我秦国,一律重用。于是,“法家高人”卫鞅终于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——他在秦国官拜左庶长(当时是王族大臣外,秦国上下最有实权的官职),受命推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“商鞅变法”。(卫鞅后来被封在秦国商地,因此史书中记载为商鞅。)

    卫鞅精研过李俚、吴起等改革先辈们变法工作的核心内容,是战国前期最杰出的“法家高人”。因此,他的变法也比李俚、吴起等人更为全面,细致。在“商鞅变法”的推动下,秦国很快国力蒸蒸日上,越发强盛起来。

    秦孝公气魄大,肚量大,终于为秦国争取到了难得的人才,也为秦国重新注入了生机。要知道,之前秦献公虽然三次击败魏国,但由于多年征战,国力也已疲惫。卫鞅的出现,可谓正是时候。

    眼下,庞涓大军已经杀到河西,秦孝公有心试试变法的成效,便召来卫鞅与之商讨退敌之策。

    可卫鞅的表现让他大吃一惊。因为卫鞅建议:不能出兵和魏国争夺河西,而应该忍让,忍让,再忍让。

    “庞涓深谙用兵之道,如果这时与魏军在河西大战,不但守不住河西,还会打断眼下的变法工作。”

    秦孝公听卫鞅这么说,面露难色道:“先父奋发多年,好不容易才攻下少梁,距离独掌河西只有一步之遥。就这么拱手让给魏国,寡人不甘心哪!”

    “请主公放心,卫鞅料定他魏国能攻下河西,却守不住河西。不出十年,河西全境定为主公所有。”卫鞅倒是自信满满。

    “倒不是渠梁(秦献公名渠梁)不相信先生,只是万一魏国独吞河西,距离我新都栎阳城便只有一关之隔。那时,秦国必然上下恐慌,难道就利于变法?”

    “栎阳距离河西太近,而且四周土地荒凉,并不适合作我大秦的国都。微臣已为主公另选好一地,名为咸阳。此地地势宏伟,易守难攻;且临近渭水,土地肥沃,比雍城、栎阳城更适合建都。主公可下令将都城迁徙到咸阳,既能避开魏军兵锋,又能富强我秦国,一举二得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?又要迁都?”秦孝公听卫鞅建议迁都,大惊。他想道:先父秦献公刚刚将都城从雍城迁到栎阳,现在乍然间又要再次迁都,这事太大了,不能听他卫鞅瞎咋呼。

    于是他对卫鞅说道:“容寡人好好考虑一下,这事牵连过大,不可草率行事。”

    “卫鞅不才,望主公三思。若要强我大秦,唯有舍弃眼下小利。小利肯舍,大利必可得。大利者,称雄天下也!”

    秦孝公眉头紧皱回到宫中,一夜无眠,翻来覆去想着卫鞅所说的话。天快亮时,他总算主意已定,立即派人传卫鞅前来。

    卫鞅来后,秦孝公告知他:主意已定,迁都咸阳!左庶长可以着手安排建都工作了。

    说完后,秦孝公惨然的神情渐渐刚毅起来,对卫鞅说道:“寡人之所以下此决心,并非是甘心舍弃河西,也并非是畏惧他庞涓。只是寡人相信先生一定能不负所托——十年后,希望先生能够陪同寡人一起兵临黄河,畅游河西!”

    “微臣必当竭尽才智,不负主公重托。”卫鞅磕头跪拜道。

    庞涓领着十万大军开到河西后,原以为会遭到几十万秦军的顽强抵抗,谁料想一路攻过来发现河西地区的守军大多已经撤回了关中。不仅如此,连河西一带的百姓、牲畜也都一并迁徙的干干净净——秦军已经坚壁清野,将数千里广阔的河西送给了魏军。

    庞涓有两位侄子名叫庞葱、庞茅,此二人武艺高强,性如烈火,是庞涓的得力干将。他等见了这等情形,喜形于色地禀报庞涓道:“恭喜叔父,当年吴起平定河西用了二十年;叔父如今只用了短短数月就横扫河西,胜吴起多矣。”

    庞涓默然不语,半响后才叹息一声道:“秦国果真有智谋之士,这一招的确老辣。”

    庞葱奇怪道:“叔父威名远扬,吓得几十万秦军不战而逃,这是天大的奇功……怎能说是秦国的计谋?”

    “我原想一战击溃秦军主力,然后迅速撤军威压韩、赵,逼得那两国割地纳款并送太子到我魏国为质。这样一来,韩、赵两国便不敢再有二心,而我也不再有后顾之忧。到那时,我便能集中兵力再次前来攻打秦国,不灭秦国,势不归魏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再次叹息一声道:“如今我欲战不能,守着空荡荡的河西又有何用。”

    庞葱似乎有所领悟,对庞涓建议道:“既然如此,叔父何不下令撤军,先去攻打韩、赵两国?”

    庞涓瞪了他一眼,怒道:“亏你跟随我多日,怎得就一点长进都没有?如果我现在撤军,秦军必然立即杀出。我只用数月就可夺取河西,秦军何尝不是数月就可收回河西。大王对河西势在必得,若我无功而返,如何对大王交代?”

    庞葱不敢再多嘴,惭愧的准备退下。这时只听庞涓对二人下令道:“传令大军,继续向西进发。”

    河西再往西,自然是崤关了。当年吴起花了大力气,也没能攻克此关,如今才过了三十年,庞涓又来了。

    能打到这里的魏军将领,都不是一般人。如此看来,守在这里的士兵们还真是苦命啊。

    不过,连吴起都奈何不了的关卡,庞涓又能如何?

    受命把守此关的士兵不多,只有五万不到。好在他们当中有一些老兵,曾经和吴起进行过艰苦卓越的斗争,经验丰富,看到庞涓领着大军前来,都是镇定自若,安慰身边没见过大阵仗的“新兵蛋子”们。不就是“河西兵”么?不就是“魏武卒”么?啥样的状况咱没见过,来吧!

    转眼间数月过去了。崤关上,数万秦军依然守得密不透风;崤关下,大批魏军依然在埋头苦干……

    庞涓知道这关轻易攻不进去,但他已下定决心:不逼得秦军主动出战,不退!

    春转夏,夏转秋,秋转冬,冬回春,很快,一年时间过去了。

    当初烈日下汗流浃背的魏军如今都已换上了冬衣,可他们依然还在从事一年前的那份工作。当然了,该战役初期时,双方你攻我守忙得欢快;打到这个份上后,则是魏军偶尔闲着没事时上去捣鼓几下,然后就是数日甚至数十日的平静。

    然而,庞涓决心坚定,无论如何不肯撤军。魏军上下见主帅这般固执,也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耗在关下。

    有朋友会问了,既然这个崤关如此艰险,为何不另寻途径。难道就这一条路能打入秦国内部?

    当然不是。除了此关外,秦国北有萧关(在崤关以北),南有武关(之前秦献公伐魏就从此关杀出),西有大散关。只要能突破这三道关卡,同样能攻入秦国。

    这么说来就全明白了——这秦国地处关中地区,地理优势真是没的说!他四周都是险川狭道,无论对方从哪个方向进兵,都会遭遇到眼下一样的难题。算来算去,还算是这个崤关距离最近了,凑合着攻吧!

    照这个情形,庞涓想要突破关卡,攻入秦国,简直是做梦。因为他所率领的魏军主力虽有十万之众,但毕竟是在秦国的本土作战。前文说过,秦国可是历来有着“全民皆兵”的优良传统,只要络绎不绝的派发援军,魏国就是再派个十万人过来也不够一看。

    但凡事总有例外,这次幸运的被庞涓给拣着了。秦孝公和卫鞅二人明知道崤关遭受庞涓一年多的猛攻,已经疲惫不堪,渐渐不支了,却始终没有派发援军过来。

    如此的战略要地,就是昏庸之辈也会拼了老命死守住。怎的卫鞅等人连这点道理也看不明白?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:没兵可增。

    开玩笑吧?当年秦惠公、秦献公动辄出动三五十万大军,何等威风?怎的一夜之间秦国没兵了。

    这不是开玩笑。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,正是卫鞅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“商鞅变法”前前后后总计推行了十几年之多,属于彻彻底底的大型变革运动。庞涓领兵来攻时,变法才是初始阶段,秦国上下正在执行“废井田、开阡陌”的垦荒运动。

    之前是“全民皆兵”,如今是“全兵皆民”,自然兵就不多了。

    那常备军队总归要有一些吧?虽说几大关卡费去了不少兵马,但秦国也不至于孤注一掷把所有的军士赶去种田吧?

    别忘了,卫鞅这时正率领着十万士兵在大筑咸阳城呢!之前秦孝公批准了卫鞅迁都的建议后,这位“卫左庶长”便立即投入了大量人力、物力开始了咸阳新都的建设工作。庞涓忙着攻打崤关时,他也没闲着——工程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。

    这么两下一来,没兵自然不奇怪了。

    这可真是便宜了庞涓。在秦孝公、卫鞅两人的配合下,庞涓历时二年多,最终依靠着压倒性的兵力优势,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:攻入了秦国本土——关中平原。

    惊险!真是惊险!幸亏卫鞅的建设工作卓有成效,只用了三年不到时间,便完成了偌大的“咸阳新都”的前期工作,让秦孝公和秦国臣子们有处避难。这时的咸阳城,市集、人口、设施尚未齐备,但城池已经坚固,足以凭险稳守。

    庞涓大军一旦突入关中,自是势不可挡。他志得意满的向栎阳进发,心道:且看你等这次如何避而不战?不挫败秦军主力,势不回国。

    到了栎阳后,他再次傻了眼:秦国在搞什么名堂?河西可以不要,崤关可以不要,难道……连都城也可以不要吗?

    数万魏军军容齐整地布列在栎阳城下,城上,空荡荡一片,无人把守。

    很快,庞涓拿下了秦国都城栎阳的捷报传到了魏惠王处。

    “好个庞将军!竟然能一举攻破栎阳!”魏惠王看着捷报,一时不敢相信。他兴奋地踱着步子走了半响,对前来报讯的士兵道:“寡人这就任命庞涓为魏军主帅,行大司马职权。你等立即带令状和旨意回去,务必要庞元帅体会到寡人对他的器重。”

    收到魏王的嘉奖旨意后,庞涓是又喜又忧。喜的是:如今得了栎阳,建了无双奇功,大王也果真将自己视作了吴起第二;忧的是:自己苦战了三年,连秦军主力都未看见。有心继续进兵,但一路过来所得的土地、城池都要留人把守,兵力越分越散,担心卒然间遭遇秦军猛烈反攻难以抵挡。就此撤兵吧,苦战了三年才算得了座空城,心有不甘哪!

    这秦国是怎么个打算,怎的连栎阳都舍得拱手让人。有诈,定然有诈!

    他顾前瞻后,最终决定撤军。随他前来的十万将士苦战三年,已经十去二三,伤亡不小。剩余的将士心念故土,也都战意不高,见主将有意撤军,都欢呼雀跃。而庞涓主意虽定,心中毕竟还是难舍“灭秦”的大志,在撤军途中一步三回顾。

    罢了。这次准备不足,待我第二步战略实施完毕后,再回来吧。

    所谓第二步战略,之前说过:削弱韩、赵二国。早知秦国战备如此懈怠,还不如当初就先攻这两国。他们若是顺从了,眼下尽可让大王源源不断地派遣兵将前来相助,何至于面临这等战不得战、退不舍退的窘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