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起传 第二十六回
第二十六回:天时地利与人和,三解危难不亡秦 这一战,吴起凭借五万精兵,一举击败了十倍于己方的秦军进犯,杀得秦国上下胆战心惊,夜夜号哭。此战过后,魏军已经牢牢地堵在了秦国的大门口,秦军再也没有能力走出崤山一步。昔日威震西陲的大秦国,如今却尴尬的被吴起逼到了悬崖边上。 但老天似乎不忍心让秦国就此灭亡。与之同时,他老人家大方的扔下了三根救命稻草,结果让秦国人给牢牢的抓住了。 话说就在阴晋大战后的第二年,魏国东部的齐国向燕国开战,拯救了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秦国。 有朋友会问了:人家齐国打的是燕国,关你魏国什么事,怎能谈得上救了秦国? 事情看起来确实如此:齐国和秦国一个在最东边一个在最西边,平时也没什么交流,齐国没有任何理由去帮助秦国。 问题是,齐国虽然不愿帮助秦国出头,但魏国却愿意帮助燕国出头,因此就这么一环扣一环的发生了连锁反应。 有点乱了吧?我们现在来捋一捋线索再看。 在战国初期,赵、魏、韩从晋国分裂出来后,三晋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,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魏国一直和秦国打来打去,赵国和韩国却都没有趁这个机会跟魏国捣乱。正所谓人多力量大,别的国家看到这三兄弟关系铁的很,也都不敢来招惹他们。 秦国之所以和魏国开战,那也是没办法。因为不控制河西地区,秦国就会永远被关在大西北的山沟沟里,结果才一打,就被吴起率领的魏军干得七零八落。 齐国和楚国眼看这三国联盟如此强悍,只好去找软柿子捏。楚国地处南方,没事还能欺负下长江下游的越国;齐国没办法,只好向北方发展,去攻打地处东北的燕国。 燕国和魏国关系一般,但好在和赵国的关系够铁。因此眼看齐国大军前来进犯,立即去赵国那请求救兵。赵国见盟友眼巴巴的来求援,不救的话说不过去,救的话又怕不是齐国的对手。赵国国君赵武侯这时一拍脑门,心想:魏国老大哥不是挺牛吗,找他帮忙不就行了? 结果,这封求助信又转到了魏武侯这里。 魏武侯是个好大喜功之人,不然也不会得个“魏武侯”的谥号了。他答应了赵国和燕国的求援,立即下令吴起停止攻打秦国,将枪口转到东边来攻打齐国。 当时齐国的实力也很强,要想完胜齐国,也只有吴起这位当世第一名将了。 于是,吴起就此从西线战场被调到了东线战场。 吴起这时已将秦国打得奄奄一息,本不想前去。但碍于魏武侯实在催得紧,他不敢抗旨不尊,只得扔下秦国前去对付齐国。 吴起心有不甘地赶到东线战场后,突然惊喜的发现:这下子是真的鸟枪换炮了。想当初,他苦苦的拉着几万人,今天才干掉秦军十万明天又来了五十万,仗打得要多辛苦就有多辛苦;现在打齐国就不同了,他领到手的是魏、韩、赵三国组成的多国部队,人数也一下子变成了十几万人,这仗按理就该好打多了。 可他才惊喜了没了多会儿,又郁闷发现:这次分给他的士兵虽然人数不少,但素质上和自己的“河西军”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。眼下魏国的军队虽然不是“魏武卒”,但好歹足够听话,还能凑合着用用,而赵、韩两国的军队嘛,那就不太好说了……只要不拖后腿就好。 吴起就此率着这支人数众多的杂牌军前去救燕,但进攻方向却不太对劲——他并没有前去燕国,而是直奔齐国本土而去。 他这么做其实是别有用心:齐国仓促间未可卒灭,只求逼和齐国就行,毕竟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对付秦国。 吴起这么一搞不要紧,马上把齐国人吓得够呛。齐太公田和赶紧下令召回前去伐燕的军队,同时派人向魏武侯好言求和。就此,吴起未发一枪,带着十几万人在齐国门口搞了回武装大游行,就此光荣凯旋。 而秦国也借着魏国、齐国的这起摩擦事件,终于成功的缓了口气。 这是第一根救命稻草:天时。 齐国乱打乱撞,无意间解了秦国的燃眉之急。可是,秦国毕竟元气大伤,被吴起揍成了一只缩头乌龟。好在,秦国人惊喜的发现,做乌龟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——只要拥有足够坚硬的龟壳。 由于秦国地处西戎,因此除了位居天下中央的魏国外,其他国家都没有机会趁火打劫。秦国得以倾尽全力牢牢地守住了咽喉之地:崤关。 崤关就在之前多次提到过的崤山脚下,它借着山川险峻的优势,可说是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。魏军想要打入秦国内部,就必须拿下此关。 “崤山之险”果然名不虚传。吴起带领着百战百胜的河西兵到了崤关下,连续攻打了数月,还真个就是打不进去。 吴起偏不信这个邪,他下令全军,继续猛攻。魏军又连续打了几个月,损失惨重才好不容易有点眉目,结果还是白搭——这时吴起受命去打齐国了。 等到吴起终于震慑住齐国,再回到西线战场时,花开花落几春风,又是一年过去了。 这时,秦军已经从之前的惨败中逐渐恢复过来。面对魏军的卷土重来,秦国人也不再甘心龟缩防守,而是大胆的派出十万大军出关迎战。结果再次证明只要秦军敢对攻,一切都好办——吴起轻松地大破秦军,斩首过万,把秦国再次打成了乌龟。 眼看着秦军一败、二败、三败,秦惠公气愤交加,不久就撒手人寰。老国君一死,继位的新君秦出公又是个婴儿(两岁),秦国政局一片混乱。如此一来,秦军再也不敢主动反抗,只好死心塌地地重新扮演忍者神龟。战局又重新回到了一年前的函谷关攻防战阶段。 这是第二根救命稻草:地利。 摇摇欲坠的秦国,最终还是有惊无险的顶了过来,因为他们的好运还在继续。 前两根稻草能救秦国一时,却不能救秦国一世,秦国人天天看着魏军在函谷关下磨刀,滋味也实在不好受。 于是,老天爷再接再厉,扔下了最后一根,也是最重要的一根救命稻草:“人和”。 吴瘟神离开魏国了!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秦国的大街小巷,秦国人举国欢庆,不胜之喜,饱受吴起之苦的将士们大多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 吴起干得好好的为什么会离开魏国,难道是秦国人的反间计? 事实上,这起奇异事件之所以发生,跟秦国人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。他们之所以能苦尽甘来,说到底还得好好感谢两名魏国“朋友”。 第一位,公孙痤(也说公叔痤),魏国人。 这个公孙痤就是魏国的新任相国,而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个令吴起垂涎三尺的职位,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份:魏文侯的女婿。 吴起当初得知田文得了相国的位置后就老大不满,好不容易等到田文死了,结果发现相国位置又被这个公孙痤给坐了。吴起怒道:管你公孙痤有什么后台,我岂是好惹的?于是,很快河西士兵们都知道吴将军又怒了。 其实这个公孙痤还是不错的:他虽然不像当初的田文一样是老好人,但也算是一个颇有才能的人。魏武侯执政后期,魏国人才大量流失,魏国却依然能稳坐战国第一强国的位置,公孙痤的贡献不小。 不过,正所谓文人相轻,面对着天天喊着要当相国的吴起,他心里要是能乐意那才怪了。 第二位,王错,卫国人。 这个王错,本该是无名之辈。他既不是高官,也不是能臣,充其量就是魏武侯的亲信而已,但偏偏就因为赶走了吴起,而名扬史册。 那他怎么和吴起结下梁子的呢,说起来那可就久远了。 早在十几年前,就在魏武侯刚登大位,继续授于吴起河西经营权的时候,王错还只是魏国朝中的一名中级干部。不过,他官虽不大,却是主公的宠臣——魏武侯挺喜欢这小子,出去办点事的话老爱带着他。 那时魏武侯毕竟是小伙子,又是刚刚上任,对闹着要当相国的吴起有点不放心,就搞了次下基层调查。 魏武侯的第一站,就是河西。 他游览着壮阔的河西地区(那时候吴起已经搞定了大半个河西),不禁雅兴大发,他对周围人说道:“如此险峻的山河边关,正是我大魏国的宝贝啊!” 见到主公这么说,旁边的王错赶紧搭腔说道:“主公英明,正是如此。” 当时除了王错外,吴起也在场。他很不屑于王错的阿谀奉承,就对魏武侯分析道:“如果主公您认为大魏国的强大是依靠地利,那我们魏国就危险了。”他见魏武侯不理解,又补充说道:“一个国家的强大关键不在于地利,而在于君主的才能和品行,如果主公因为我们魏国地势险峻就沾沾自喜,那么即使我们有再险固的河川,基业也难以保障。” 魏武侯本来就对吴起就有点不满,被这么一反驳很是不高兴。不过他毕竟是一国之君,再想想吴起的话也颇有道理,便敷衍道:“吴将军说的很对,寡人受教了。” 魏武侯也就罢了,毕竟吴起是自己的臣子,提点建议也是为了魏国好。但王错就不一样了,好不容易拍个马屁,还给吴起给挪到了马尾巴上,脸色就不太好看了。但他也没办法:人家是魏国重臣,领兵镇守一方,相当于总督的地位,自己一个小小的文官,能拿他咋办? 就这么一件小事,让王错心中仇恨的种子深埋了十几年,直到公孙痤登上相位后,终于两人双剑合璧,开花结果。 一个怕被夺相位,一个像要伺机报复,两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:干掉吴起。 但吴起位高权重,手里又握着重兵,并不是说动就动得了的。因此这两人虽有这个心,但真碰到这个实际问题时却一筹莫展了。 公孙痤一个仆人却很聪明,他看出了两位大官人的心意,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:真想干掉吴起的话,其实很容易——只要主公说句话不就成了吗? 对啊!魏武侯也不喜欢吴起。这下两人大喜,之前咋就没想到呢? 陷害方针既然确定,实施过程那就简单了。 于是,公孙痤找机会对魏武侯进谗道:“吴起这个人,虽然能力卓著,但是野心太大,主公你不加以控制的话,只怕会后患无穷。” 魏武侯听后问道:“那你说该怎么控制?” 公孙痤见主公搭腔,便赶紧提议道:“只要主公许配一位公主给吴起,如果他欣然接受,今后便会对我魏国死心塌地。” 魏武侯一想,确实是个好主意。吴起虽然有过“杀妻求将”的坏名声,但总不至于敢为难一国公主吧?刚好我的meimei们有几位还没出嫁,就这么着吧。 吴起见主公赐婚,本来也想同意。不料这个公孙痤和王错的计策还有下半段,结果就真把可怜的吴起同志给套进去了。 公孙痤见主公已同意赐婚,就找了个机会请吴起喝酒。酒席上,二人说点哥俩好之类的场面话,本来倒也其乐隆隆。谁料想这时候突然跑出来一个疯婆子,莫名其妙的把公孙痤骂了一通,搞的旁边的吴起都不大好意思。 公孙痤是当今魏国国相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谁敢骂他!难道有人活腻了? 但是,这个凶女人不是别人,正是他那位公主老婆大人(前面提过,公孙痤是魏文侯的女婿)。公孙痤也表现的够窝囊,身为相国,竟然被骂的一言不发,只顾痛哭流涕。 看起来似乎很惨,但这正是公孙痤和王错设计的连环计:先给吴起求来个公主准新娘,再让他看看娶个公主娘子的严重后果。只要吴起还是正常男人,肯定就会乖乖中计。一旦吴起的辞婚文件送到魏武侯那里,就算大功告成! 事后,公孙痤为了加强效果,还特意在吴起面前大倒苦水:贤弟啊,你看大哥我不幸娶了个公主老婆,打又打不得,骂也骂不得,整日受她欺凌,这日子真是过得度日如年……唉…… 他们认为:只要这么一搞,就算被赐婚的这位公主真的貌美如花,倾国倾城,吴起也绝对吓得不敢再要了。 事实证明公孙痤的表演能力确实够好:一纸辞婚文书很快就到了魏武侯手中。更绝的是,吴起不但没敢要老婆,而且吓得连官也不当了。写了辞婚信后,他直接跑回河西收收行李,就坐着小船逃离了魏国。 得知吴起潜逃的消息后,公孙痤和王错两人一方面赶紧上书魏武侯下旨捉拿,一方面两人也是击掌相庆:吴起一除,魏国尽归我二人掌控矣。 在那两人欢呼雀跃时,可怜的吴起已在狼狈地逃难,但他之所以要逃却并非害怕凶狠的公主老婆。要知道,吴起的才智可谓是天下无双,如果连这点区区伎俩都猜不透,那还怎么能独挡河西二十年? 他之所以潜逃,是因为他明白:如今魏武侯深信此二人,而通过之前主公的态度来看,自己在魏国的前途已经毫无希望。即使今日躲过这一劫,难保他日主公又随意听信流言蜚语,等到那时,再想脱身就没这么容易了。 既然早晚要走,干脆今日就走。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! 不过,当他乘坐着一艘小破船凄凉地离开魏国河西的那一刹,看着眼前所熟悉的一切,他的眼角边依然不禁有泪光点点。 跟随他多年的贴身随从目睹着吴大将军(眼下已是庶人)的不舍之情,忍不住问他:“将军,我一直认为您胸中足以包容四海,想不到您竟然也有难以割舍的时候?” 吴起望着渐行渐远的广阔河西,黯然地回答道:“当初我逃往魏国时之所以毫不感伤,是因为知道鲁国国力衰弱不足以成就大事,因此,离开鲁国对我来说本不足惜。但是,魏国国力强盛,足以一展我胸中抱负,我苦心经营河西多年,好不容易才获得攻灭秦国的大好机会,却不得不中途离任……唉,我担心秦国民风彪悍,一旦让他养成气力……到那时,魏国将前功尽弃,只能任由秦国鱼rou了。” 他的随从听了,也只能妄自感慨,不能再发一言。 吴起既然要离开魏国,秦国那是绝对不能去的;而齐国的“老朋友”田和这时已经成功篡位当上了齐国国君,自然更不能去;韩国、赵国都是魏国的盟友,也是不去的好;再考虑到最北方的燕国足够遥远……那…… 那就去楚国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