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仙侠小说 - 碧血襄阳在线阅读 - 第一百四十五章 乘风破浪

第一百四十五章 乘风破浪

    夜已深沉。

    四处都静悄悄的。

    厮杀了一整天的襄樊军民和蒙古大军都进入了梦乡——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已进入到第五个年头,交战双方都显得精疲力竭了。

    位于襄阳城西北百余里的谷城郊外却是热闹非常。

    青泥河,南河和汉江交汇处的一道小河湾,河阔水深,真是个训练水兵的好地方。

    在这里,数千名轻装待发的勇士袒露着背脊,尽情挥洒着青春,肆意地闹腾:有的在岸上行酒令,有的在水中嬉戏玩闹,还有的则在坚持作最后的训练。

    出征在即,这些无畏的民军勇士早将生死置于脑后,数千个脑袋攒动着,不时发出欢愉的畅笑。

    二更时分,一盏闪亮的红灯在江心航道上升了起来,这是即将发兵的信号。方才还在嬉闹的民军将士们神色登时变得凝重起来,列着队伍登上车舟,立在船上静静地等候。

    深夜,没有星光和火把,只有半轮下弦月凄清的斜挂在天际,默默注视着这些慨然赴死的男儿。

    一切都准备妥当了。

    两百余艘艨艟井然排列在宽阔的水面上,每艘船都由三只小舟并排拼接而成,中间小舟的舱中装满了各类物资,这是要给襄、樊那两座孤城送去的。两边的小舟上则各站有十数名不作任何防护的将士——他们随时会下水作战,水战而言,铠甲是个沉重的负担。

    由于载荷太大,船的水线被压得低低的,黑漆漆的船身在水波和月光映衬下益发显得庄重。

    河岸不远处有一座高台,台上挂着几个写有“京湖制置大使”字样的灯笼,灯笼在江风下轻轻摇曳,在朦胧的夜色中闪烁着幽暗的光芒。

    就在今天,就在这里,荆湖制置大使李大人即将发布出征的号令。

    只待李大人一声令下,这些民军勇士就将百舟齐发,奔赴到襄阳前线杀鞑子——这里的几千人一年多来所进行的艰苦训练,就是为了这个时刻。对这次出征,勇士们等待得太久太久,竟致有些迫不及待了。

    三千名勇士腰挎刀剑,轻装肃立在船板上,梨花枪、突火枪、弓射火柘箭、铜火铳,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两侧。

    四下里鸦雀无声,所有人都静候着他们所崇敬的李大人的到来。

    伴着远方一片嗷嗷声响起,有人振臂高呼了起来:“李大人!李大人!”

    原来是李大人已在几个随从的簇拥下来到了这片河滩。

    立时间,所有的民军将士都情不自禁高举起右臂,欢呼起了“李大人”,期待着李大人快快发布出战的号令。

    这真是万众一心!

    皎洁的月光抛洒在这群欢呼的壮士身上,到处都是一片素白,益发凸显鏖战前的肃杀。

    “张顺,张贵!”李庭芝一身戎装,立在人群前,神情肃然,发出喝令。

    “末将在!”

    张顺、张贵踏上两步,响亮地应道。数日之前,李庭芝已正式任命张氏兄弟担任这支民军敢死队的都统。

    “你们都准备好了没有?”

    “一切都已准备就绪,只待大人发令。”

    “好!”

    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满意地点了点头,随即在一片欢呼声中登上高台,发表了他人生中最壮丽的那次演说。

    “民军弟兄们,养兵千日,用在一时。元军围困襄阳已经有五年多了,五年以来,朝廷所有的救援行动都以失败告终,襄阳樊城现已困难到拆房子为柴火,缝纸币做衣服的程度。咱们都是本乡本土人,想必都领教过鞑子的残暴,也感受过郭大侠他们的恩德,都清楚襄阳樊城对大宋的江山意味着什么!故而襄阳樊城有难,咱们不能不去救援!”

    “此次出征,乃是奉了圣上之命,乃是我们的职责所在。你们的敌人将是最凶恶的元军,你们面临的将是一场场血战、恶战和死战。不必讳言,你们此去,必定是千难万险,九死一生,很多人都将是有去无归!故而只有那些心甘情愿为皇上、为家国去死的勇士,才有资格前往,去完成这光荣的一战。如果你们当中有谁不是出自本心自愿,或者心存畏惧、贪生怕死的,那就请趁早离开,不要勉强而为,反误了国家大事,本帅绝不阻拦!”

    荆湖制置大使李庭芝,虽然才能平平,犯过不少军事指挥上的错误,却终究无愧为一位铁骨铮铮的爱国者。他是随州人,源于肺腑的家国之情,令他将这几段话说得慷慨激昂,铿锵有力,如干柴烈火般将所有人压抑已久的激情全都点燃。

    “誓与襄阳共存亡!冲破封锁,驰援襄阳!”张顺、张贵振臂高呼起来。

    “冲破封锁,驰援襄阳!”

    满怀着拳拳报国之心,一心要在战场上报效国家、保卫家乡的民军勇士们爆发出雷鸣般的应和声。

    接着所有人都嗷嗷大叫了起来,七嘴八舌嚷道:

    “我们不怕死!我们忠心为国家,为皇上!”

    “李大人,快下令吧!不打垮sao鞑子,我们决不活着回来!”

    欢呼和鼓噪之声在南河口的上空久久地回荡,奏出一曲热血男儿人生的最强乐章。音符漫散在幽幽夜色中,与波涛滚滚的汉江汇合在一处,以势不可挡的磅礴向东南奔去,更为这次出征添上几分豪情。

    昂扬的士气,让李庭芝对这次出战充满了必胜的决心。

    “好!”

    李庭芝赞赏了一声,道,“各位兄弟,你们今日便要去和凶狠的元军作战了,这几坛御酒,乃是圣上亲赐,老夫一直没舍得自己享用,今日特拿出来与各位兄弟共享,亦为诸位勇士壮行!”

    “上酒!”李庭芝一声令下,护卫亲兵立时打开酒坛,将一溜粗瓷碗挨个斟满。

    李庭芝仰脖将一碗酒一饮而尽,亮了亮碗底,将酒碗掷在高台上。伴着“噼噼啪啪”一阵碎响,数千个民军将士也都将手中的酒碗摔在船板上。

    李庭芝被勇士们赴死的决心感动了,润湿着双眼,有力地发出了将士们期待已久的命令:

    “开拔!”

    真是军令如山倒。这一声令下,立时在青泥河上卷起了千堆的浪潮。

    “出发!”张顺张贵扬起右臂,用力向下斩落,斩钉截铁地下了令。

    百余艘战船都提碇起航,在青泥河上次第排开。此时正逢汉江的汛期,江中涨满了滚滚的浊浪。民军的船队从南河湾口转出来,进入到汉江主航道上,在浪推涛涌下,有如非洲草原的角马群,义无反顾地向下游奔去。

    张顺一马当先,站在船头吟唱道:

    浩浩荡荡襄河水,奔往大江不复还。

    三千民军齐赴死,气贯长虹势如山!

    残月映照下的汉江,到处都是阴森和肃杀的气氛。两岸茂密的森林在夜幕下黑沉沉的,绵延不绝;黄浊浊的浪涛追着前浪,泛出片片荧光,益发显出阴险诡谲,仿佛这每一个浪潮下面都隐藏着什么凶猛巨兽,随时都会出现让整个船队葬身江底的危险。

    出征杀敌的兴奋,血战将至的紧张,让张顺张贵这些久经沙场的宿将也忍不住心中惶惶,警惕地打量着周遭情况。水声、风声、呼吸声连缀成一片,伴随着船队,浩浩荡荡向襄阳方向前行。

    李庭芝站在高台上,远远眺望着张顺张贵的船队消失在夜色里,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。一旁的侍从问道:“大人,您哭了?”李庭芝叹了口气,自言自语道:“多好的儿郎啊,不知有多少人能在这场鏖战后活着回来!”

    船队在沉寂的汉江中顺流前行,行至半程,张顺吩咐大家:“各位切记,今夜出战只进不退,均以红灯为号。各船之间务必紧紧跟上,不能给鞑子兵留半点儿空隙!”

    众将士齐声道:“得令!”

    已是三更时分,元军大寨还处在一片酣睡之中,只有张弘范的营帐里还亮着灯光。漆黑夜色中,一男一女两个白衣人潜藏在角落里,默默注视着帐中的情况。女的身形窈窕,肌肤胜雪,容色绝丽,不可逼视,仿佛将所有的女性的优点都集中在了她身上。男的却只有中等偏上的容貌,他们正是张锡风和雪儿两人。

    他们两人从临安求援回来,路过元军防区,顺道到张弘范的营帐转一转。

    雪儿伏在张锡风的身畔,轻声问道:“少主哥哥,您既然想在临走前再瞧张弘范哥哥几眼,干嘛不光明正大的进去跟他叙一叙?”

    张锡风叹道:“如果咱们就这么进去,弘范哥哥又要拉着我替元廷效力,我实在不想再和元军有任何纠葛,再让风儿不安!”

    说着说着,他的眼圈红了,口中喃喃道:“唉,我真该死!若当时早做出决断,风儿又怎会离开我,又怎会那样的惨死。”雪儿知道少主又在思念风儿,也陪着他落泪。

    张锡风瞧着雪儿雨打梨花的样子,心中感动,道:“雪儿,除了你之外,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,求求你,永远不要再离开我!”雪儿柔声道:“雪儿愿意永永远远侍奉少主哥哥,只有死亡才能让雪儿离开!”

    张锡风大喜,拥住雪儿的香肩,正欲说话,却见眼前红影微晃,急忙将雪儿按。倒,在她耳畔轻轻道:“你看,有人来了!”

    两人隐着身子,又向帐中看去。

    只见张弘范舞了会剑,又写了几列字,正要吹灯歇息,却听帐外荷荷荷荷四声轻响,四名侍卫被点倒在地,从帐门处走进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,穿一袭红色长衫,长眉大眼,瓜子脸,尖下颏,长发披肩,显得清秀雅淡之极,正用幽怨的眼神地凝望着张弘范。

    张锡风差点惊出声来,原来这红衣女子竟是对张弘范一往情深的辛青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