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章 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
第103章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与上山的方式一样,每隔十步安排一位满营战士站在路旁护持,必要时出手拉一把。在途上碰到烂泥和碎石陡坡时,我还是要大家学习野兽,四脚并用,必要时还要倒着走,以策安全。 野兽山径的难度和精彩,总算让同学们体验过了,真的很辛苦,但因为这样原始、艰难的山径就是只能这样走才安全。否则有很多攀爬段真的危险,有很大的机会不小心就会滚下山去,那就有可能不只是受伤,而且还有生命的危险。 途中有几位中华少年营的男女同学开始体力不继,步履艰难,所幸中华青年营的哥哥、姊姊们马上上前,两人扶一个,慢慢地跟上队伍,其中也有许多是相互扶持着的,场面温馨,每个人都累坏了,但脸上都挂着笑容。 下山反而比上山走得慢,用了三刻的时间,回到今晚的宿营地已是申时中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「壮志得酬」,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。这就是登山攻顶一直为人们所向往,而乐此不疲的原因,也是磨亮心志、提升心灵价值的最佳方法与途径。 回到宿营地,我问大家,若有机会还要不要再来一次,大家都齐声叫好。这就是登山攻顶吸引人之处,明明累个半死,还在喘气,却仍兴味nongnong。我请起脚泡的同学,先去旁边小溪下游泡脚,把脚泡处理好。其余的同学去当满营战士的助手,准备做晚饭、营火晚会等。 吃过晚饭,营火晚会开始之前,我告诉大家,我本来的计划,明天是要循原路向东回去的,但是这样走却是有点儿无聊。今天看大家的表现之后,我有信心,大家可以跟着校长另外走一条新路下山。 从我们的宿营地南边下山,大家可以看到山脚下有一个不小的平台,直线距离约只有三千余尺。但是所谓「望山跑死马」,看起来很近,实际上却是不很近。 这条山路校长曾经走过,其真正的路程约有八里,高度下降1200尺,陡坡很多,还需要翻过两座山,而且基本上都是野兽山径,人迹罕至,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?同学们都齐声回答:「跟着校长就有信心!」 我说那大家都有福了,明天大家可以看到泉州第一胜景,清源山最负盛名的老君造像,他是全国最大的、雕刻年代最早、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羽仙岩,拥有中国最大的宋代石刻太上老君造像,高17尺,厚20尺,宽24尺。 不知各位有没有听过,狂妄而不知谦虚的人,自以为是天下第一号人物,常常自称「老子天下第一」。其实这个辞的本意,并不是用来吹牛的,也丝毫没有狂妄无知之意。 其来源是唐朝以道家为先,儒家为次,佛教为末。所以这就是有人为儒、释、道三家排序,这是「老子天下第一」的真正来历,而孔子只能屈居第二,故被反对儒家的人称为「孔老二」,而佛教来自印度,所以中国人至今称印度人为「阿三」。 老子名李聃,生活于二千余年前,又名李耳,世人尊称为「老子」。老子总结他的思想著述《道德经》,共有五千字。分上下两篇,上篇为《道经》,言宇宙根本,含天地变化之机,蕴神鬼应验之秘。下篇为《德经》,言处世之方,含人事进退之术,蕴长生久视之道。 《道德经》有许多老子的思想一直被视为对为政者的箴言,譬如:「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;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」、「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;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;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。」、以及「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」等等。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,《史记.老子韩非列传》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。时孔子年五十一岁,适周问礼于老子。后曰:「五十知天命。」今在洛阳有「孔子入周问礼碑」。 可惜孔子其实并未真正听懂了老子的学说、思想,以《道德经》第三十八章为例,老子对礼是不认同的。原因是他认为「礼」是外在的,而且是虚华的。而老子的学说讲究实用,追求朴素,讲求自然。 但是后来因为儒家的学说对统治者有利,自汉以后受到历代帝王的肯定,因此礼教越演越烈,束缚了国人的思想二千多年。而对现在的中国人,尤其是中国妇女影响最大的大儒,恐怕要算是宋朝时代,出身于闽省的朱熹这个圣人了。 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将理学思想集大成,至今人们尊称为朱子而不名。尤其是女性同胞受害最深,他强化出来的「三纲五常」,其中尤以三纲为祸最烈,即所谓「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」强调夫死妻不能改嫁,不知毒害了多善良的女性同胞。 理学派的人更进一步演化成「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;父要子亡,子不得不亡」,此外他提倡「存天理,灭人欲。」将无数男男女女从人间推向地狱。而他自己却一边享受着老婆的温馨,另一边还「纳二尼为妾」,不愿意灭自己的「人欲」,却要求别人「灭人欲」,表里不一。 所幸到了明朝后期,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改变了这一观点,他叫王阳明。他在朱熹理学思想的基础上,悟出了「天理即人欲」,开创了儒家心学一派。简单来说,就是世界上的法则与人的各种欲望密切相关、不可分离。 他认为天理的法则要基于欲望,欲望也要遵循天理的法则。所以他提出了「知行合一」的观点,他的「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」的心学四诀,在民间流传甚广至今不衰。但王阳明的学说并不为当政者所喜,他的肖像也常被丢出孔庙之外许多次。 今晚的营火晚会比前两次要热闹,一方面同学们互相混熟了,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都费尽力气登上泉州第一高峰,看着山下的美景,从中获得无上的成就感,到现在还沉醉在登顶的喜悦之中。 由于明天还有一趟艰苦的旅程,我要大家准时休息,养精蓄锐,调整体力,以迎接更大的挑战,要庆祝可以等回到营区后再庆功不迟。 次日天还未亮,满营战士已开始熬粥做早餐、煮饭准备装便当做午餐,同学们有的拾薪材、有的洗菜,整个营地里闹哄哄的。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笑容,一点也不担心接下来的严酷考验。 等大家收拾好营地,用过早餐,装好午餐用的便当,早餐虽然用的是浓稀饭,而非传统的干饭,但因为有昨晚吃剩的rou骨头,油水足、滋味好,大家都吃了个饱,耐到午时应该没问题。 饭后休息片刻,我大喝一声:出发! 与昨天从源山、清源山脚下上山、下山的方式一样,每隔十步安排一位满营战士站在路旁护持,必要时拉一把。大哥哥、大姊姊们与少年营的小弟弟、小meimei们,间错混杂互相扶持,场面温馨。 一开始大家嘶声力竭的高唱战歌,用尽力气了,把嗓子都喊哑了。没过多久,途上开始碰到野兽山径的烂泥和碎石坡道的时候,大家专心看路小心下脚,声音突然都没有了。 四周只剩我们不到三百人小心下山的沙沙声,清晨的虫鸣鸟叫声,那是纾解压力、沉淀思绪、洗涤心灵的灵丹妙药。其中又夹有野兽嘶鸣声断断续续传来,有些满营战士准备弯弓搭箭射杀靠近的走兽,我赶忙制止。 只要没有威胁到我们的安全,请大家尽量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,而且即使有所收获,要背下去也不容易,但是一旦大自然生态间的平衡被我们破坏了,有些平衡是永远无法重建的,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,帮助维护这个平衡,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,致使这个平衡被打破。 当生态平衡被打破,就会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,即使人类也要遭受其害。过去汉人在黄河中游华北平原的过度开垦,满人在东北的过度狩猎,都使得生活难以为继,只好发动战争,抢夺别人的资源,战争就无法避免了。 在途中碰到陡峭的、烂泥和碎石险坡的时候,我还是要大家学习野兽,四脚并用,必要时还要倒退着爬下去,真的很辛苦,但因为这样原始、艰难的山径就是只能这样才安全,否则不小心就会滚下山去。 两个时辰后,还不到午时,我们终于到了山脚下的平台,中间我只让大家在途中有一条小溪流过的山凹处休息片刻,洗洗手脚、擦擦脸,辛苦是难免的,但随时保持热身状态,才不至于有运动伤害的顾虑。 这个平台不小,旁边还有两条小溪流过,我让大家到溪边洗洗手脚、擦擦脸,在此用午餐、休息一个时辰,不过要小心的拨草惊蛇,可不要下了山,就把登山要领都忘了。 午饭后我向大家介绍,老君岩的老君造像,是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,约为真人的二百倍大,是泉州的第一大胜景,也是清源山的标志性景点。但究系何人于何时所作,已无可考。据《泉州府志》记载:「石像雕于宋代,浑然天成,好事者为略施雕琢。」仅此寥寥数语,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。 石像头戴风帽,额纹清晰,两眼平视,鼻梁高突,右耳垂肩,苍髯飞动,脸含笑容,左手依膝,右手凭几,食指与小指微前倾,似能弹物,背屏青山,巍然端坐,更显空山幽谷,离绝尘世。 头、额、眼、髭、须等细微处雕刻独具匠心。整个石像衣褶分明,刀法线条柔和而有力,手法精致,夸张而不失其意,浑然一体,毫无多余痕迹。逼真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、安乐的神态,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。 泉州民间俗语「摸着老君鼻,活到一百二」,但是真要摸到它的鼻却也不容易呀。各位都可以试试看。据其他文献所载,老君造像附近原有真君殿、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,现因年代久远已不复不存在。 在老君岩休息了一个时辰,午饭也用过了一段时间,我要大家整队出发回去。由于老君岩位于清源山的南麓,距离泉州满营有将近25里路,大约需要两个时辰才到得了,到营区正好赶上晚餐时间,与正常作业时间可以相互衔接。 一路上穿街过巷,都是泉州最热闹的地区,虽然同学们刚攀山涉水了两天才回来,衣衫已有些脏乱,而且沾泥沾土的有些狼狈,但队伍整齐、有条不紊、井然有序、步伐丝毫不乱,尤其是歌声宏亮,精神抖擞,引人侧目。 回到营区,我告诉所有同学们,恭喜大家!你们都已经通过体力与耐力的考验。接下来各位同学,尤其是青年营的同学,需要在速度上自我要求,一个合格的战士必须能日行百里,而且能保持队伍整齐不乱,请大家继续努力。 这两天的活动到此圆满结束,晚饭后有起脚泡的要立即处理,今天的晚练取消,明天恢复正常作息,今晚各位在延长的自由活动时间里,可以利用时间互相检讨并交换登山的心得,如果功课上有需要找校长谈的同学,欢迎到大厅来。现在解散! 回到大厅与随军参谋部共享晚餐,餐后与该部同仁座谈,首席随军参谋王立问到,我军撤退分成两个梯次,主公上次提过,除了从军事观点考虑外,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,包括:心理上的接受度、实务上的需要性、驻防地分配的合理性、公平性及经济上的风险评估等等。 由于我军第一梯次撤退有主公在前面探路,虽然主公冒着生命危险,但却给后面的队伍提供了安全的保障。我军第二梯次撤退的队伍就没有人在前面探路,恐怕大家都不喜留在第二梯次才撤退。 我说道,你这是多虑了,我军第一梯次撤退的部队已经到达吕宋,难道都是吃素的,而且养了那么多的信鸽,难道都是观赏用的?说罢我拿出一张纸,将吕宋地区,自马尼拉至新巴岛(当地土语称巴布延岛),沿着吕宋西侧每隔100至200里圈一个圈。 总共七个圈,每个圈代表一个观测站,初期以观测气象为主,有台风或有异常现象立即向总部、金门、铜山、及虎门镇四个地方发出警讯,其效用比我一个人在前面探路要准确得多了。 后期这七个观测站将成为永久设施,尤其是新巴岛将驻军一千人,作为我军的前进指挥所,平日负责搜集气象、海象、台风资料,同时监测往来船只,如果有西班牙战船经过,要马上传回该情报。若有西班牙战船停靠,要想办法掳人掳船。 而且我军第二梯次撤退的时候是在八月二十五日,时间已落在寒露与霜降之间,台风来袭的机会更小,撤退人员的安全性更高。说罢我将手绘的吕宋地图,留下来给随军参谋部使用。 图中将林家延湾、班诗兰省、丹辘省、邦板牙省、布拉干省、奎松省及马尼拉的位置标示清楚,以利随军参谋部分配各部驻防地及开垦地之用。基本上,林家延湾由承恩伯周全斌部驻防,马尼拉湾由靖海将军施琅部驻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