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膑传 第三十九回
第三十九回:围襄陵齐军移师,走桂陵庞涓中计 转眼间半个月过去,战况渐渐明朗起来:自赵王逃离后,邯郸城更是险象环生,魏军距离攻下该城只有一步之遥;而大梁依然防守严密,齐军死伤数千人,毫无进展。 田忌见齐军伤亡日益增多,而大梁城守军斗志不减,急了起来。更不幸的消息这时传来:赵成侯满怀愤怒地写信斥责齐威王,搞得齐王也怒了起来,派人来质问田忌等人在搞什么名堂。 “当初说要救赵的是你二人!现在邯郸将破,请问,齐军主力现在何处?” “军师,这可如何是好!”田忌接连受挫,已没了前些日子的神气。 “田将军,莫要心急!”孙膑见田忌是真急了,宽慰他道:“既然大梁我等攻克不下,不如移师前去攻打襄陵。” “这……前些日子,军师不是说要围魏救赵吗?” “襄陵也是魏国重镇,如何不能围魏救赵?” “那前些日子我等为何不直接去攻打襄陵,而来攻打大梁?” 见田忌越听越糊涂,孙膑一笑,向他解释道:此次齐军深入魏国腹地,如果乱敲乱打,只会逼着魏军倾巢出动前来围剿,那时,十万齐军将身陷重围不可自拔。大梁之坚固,冠绝天下,齐军一时攻打不下是必然的——之所以让齐军困在大梁城下,只为迷惑魏王和庞涓,让他们一致认定齐军无能,不足为虑。 “这时我等再掉头去攻打襄陵,魏军必然放松警惕,不会大动干戈。只要攻下襄陵,庞涓必然回救,到那时,围魏救赵之计便能成功。” “先生的计策固然是好,但万一襄陵再久攻不下,等庞涓攻下了邯郸必定赶来救援。到那时,我等岂不是腹背受敌?” “这就得靠田将军您了。”孙膑敛容答道。 随后,孙膑将攻打襄陵的完整策略悄声说给田忌知道。田忌听完后,连连点头,心中一块大石总算落了地。 到了第二日,只见十万齐军突然偃旗息鼓,悄声撤退。魏惠王见齐军撤走,只道是齐国黔驴技穷,眼见攻下大梁无望只得无奈撤退。于是,他在城楼上督令众守军齐声呐喊,一起笑话齐军胆小又无能。 不料,才没几日,得意洋洋的魏惠王就听探子来报,说齐军撤退是撤退了,但撤退路径却着实古怪:若说齐军想要撤回齐国,必定要向东撤退才是;但眼下他们却向南行军,直奔魏国南部边境。 魏惠王听完后,眉头微皱,但很快就舒开了。他心中窃想道:齐军实力亦不过如此,即使去攻打其他城池一时之间也绝对攻克不了——这必然是疑兵之计,想要诱使我派兵前去追击。 且不管他,等齐军动向查明之后再说。于是,魏惠王下令探子继续侦查,并派手下赶去南部边境各重镇下达通告:严令他们注意守城,不得擅自出击。 又过了几日,急报传来:“报告大王,大事不好。大队齐军已将襄陵围住。” 难怪齐军不向东撤走,原来是奔着襄陵去了。魏惠王听到这条急报后,并不着慌。原来,那襄陵(今河南睢县一带)是魏国南部重镇,由于紧挨着楚国领土,历来被用作防御楚军的前线基地,因此守备也十分严密。齐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弱,攻打大梁不利,攻打襄陵也不会好不到哪去。 魏惠王考虑了这些因素后,舒舒心心的端坐下来等着看齐国人的笑话。果不出所料,齐军再次困于襄陵城下,连续攻打好多天一筹莫展。守城将领怕魏王急躁,还特意派快马前来送信,只说襄陵稳如泰山,请大王莫要担心等等。 魏惠王听后喜上眉梢,连连夸奖,完全放心下来。 不料,再过几日,风云突变。只听说宋、卫等国也一起发兵前来援助齐军,如今围住襄陵的军队已有十几万人——除齐军之外,宋军、卫两军也有好几万人。 这帮墙头草!魏惠王听后怒不可遏。好在这些小国兵力薄弱,襄陵暂时依然安全。因此,魏王怒吼数声后,平静下来,派遣使者前去面见这些小国国君,声讨他们的不义之举,并扬言等庞元帅回来一定要他们好看。 这些小国国君见了魏王文书后,心惊胆战,却都无可奈何。原来,前些日子齐军虽然包围了襄陵,却只用了一半军队,由孙膑亲自坐镇襄陵城下进行指挥。而另一半军队则由田忌率领,前去攻打宋、卫等国。这些小国不明所以,只得问田忌为何要如此相逼。田忌这时亮明了意图,说魏国四处扩张,犯了众怒,要求他们派兵助战。这二国本就夹杂在齐、魏之间好生为难,如今见齐军已杀上门来,不得已只好各派出两三万士兵跟随田忌前去。结果现在齐军刚走,魏王的文书又来了,他们好生为难,只好可怜巴巴的回书请罪,除此之外也无其他办法。 魏王见这些小国争先恐后的上书说明情况,心中的愤怒总算平息了一些。既然他们是被齐军挟持才来攻打我魏国,不是真心为齐国卖命,那还算情有可原。 好在这些小国实力不够,只能算作“轻量级”选手,即使再加上“中量级”选手齐国和赵国,魏国以一敌四,依然占据优势。 不料,再过去好几日,更加不幸的消息又传了过来:楚国出动十万大军,也开到了襄陵城下。 什么!魏王听说这事后,终于慌了——齐军十万人,楚军十万人,其他各小国军队多少也有个五万人,现在襄陵城下竟然集结了近三十万敌军,哪里还能坚守的住? 若是襄陵失守,大队齐军和楚军再一拥而入,到那时……魏王不敢再想了,他赶紧召来手下,吩咐道:“速速前去告知庞将军,如今襄陵遭受齐、楚大军围攻,请他速速前来增援!” 庞涓接到魏王急书后,左右为难。眼看邯郸城旦夕可下,若在这时撤军,他怎能咽得下这口气;若是不立即撤军回救,那就是抗旨不尊,得罪了大王可落不到好处。 他反复思量了许久,正在为难时,只见庞葱喜形于色的前来向他汇报:“恭喜叔父,邯郸守将射下降书。” “赶紧拿来我看!”庞涓听后大喜。 果然,降书上的落款正是赵军守将丕平。那丕平守城数月,不了解对手状况,眼看挡不住魏军的猛攻,而赵侯又已躲得远远的,只得无奈投降。 邯郸投降后,魏国局势有了极大的好转——虽说楚国加入了战局之后,魏国的局面变成了以一敌五,但赵国已经元气大伤,暂时无力反攻,堕落为“轻量级”选手。 这对庞涓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。他兴奋地接受了丕平的投降后,安排副将接替了丕平,很快控制住了邯郸局势。随后,他紧急下令:自己亲率五万军队赶回魏国救援襄陵,剩余人马驻守邯郸,防止赵军反扑。 真可谓是:来也匆匆,去也匆匆。 庞涓行军如此仓促也是不得已:据魏王来信得知,如今齐、楚两军主力都在襄陵。他不敢怠慢,只求能尽快赶去支援。好在对方几路大军这时都集结在魏国最南部,因此一路上尽可以抄近道赶去,丝毫不用担心他人派兵阻击。 他与庞葱领兵三万先行开路,庞茅在后方督促剩余二万部队加油赶上。自此,大队魏军离开邯郸,拖沓向南而去,行至桂陵(今河南长垣一带)地界时,突然四周喊声震天价传来,只见大队的齐军从两旁的密林中杀出,围住庞涓所部。 庞涓大吃一惊,奇怪道:齐军这时不正在猛攻襄陵么,怎会突然在此地出现。 领兵杀出的正是齐国大将军:田忌。这一段时间内庞涓领军杀来杀去,他也没闲着。除了之前威压宋、卫等国的那一战外,他还特意去了一趟楚国。 当时,楚宣王(楚肃王之子)见田忌千里迢迢的赶来郢都,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不知道他到底想做什么。等田忌将前来的目的大致说清之后,惹得楚王笑得合不拢嘴。为何?原来,田忌请求楚王派大军前去攻打襄陵,自己则率领齐军前去阻击庞涓援军。那楚王早就对襄陵城垂涎三尺,只是顾及庞涓颇有才干而不敢轻易下手。现在齐军主动承担起对抗庞涓的重任,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。于是十万楚军很快就集结出发,前去进攻襄陵。齐军等楚军赶到后,迅速撤走,悄悄的赶到桂陵一带埋伏,如今已经等了他庞涓多时了。 古文有云:孙子(此次指的是孙膑)用兵,虚虚实实。以上这些便是孙膑的计谋:攻打大梁是虚招,攻打襄陵是虚招,挟持宋、卫,联盟楚军,全是虚招……只有一招是实的,那便是伏击他庞涓。 庞涓所率的乃是先头部队,只有三万人,距离十万齐军相去甚远。而且之前魏军猛攻邯郸不止,如今又是急行军到此地,都已是疲惫不堪,真打起来胜算极小。但齐军主将是手下败将田忌,庞涓想到这里,心中稍定,便准备督令部下奋力拼杀。谁料想这时齐军阵中推出一辆小车,车上一人掀开帘帐,朝庞涓高声问道:“庞师弟,别来无恙?” (至此,十万齐军露出了庐山正面目:真正的统帅不是无能的田忌,而是“超重量级”选手——孙膑。) 这声问候旁人听来不打紧,庞涓听了之后只觉得毛骨悚然。他盯着对方看了半响,叹道:“原来齐军之中另有高人,难怪能出此奇谋。” 一声感慨之后,庞涓拔出剑来,下令魏军奋力突围——如今乍然间遭受大军围困,莫要再说救援襄陵了,只求不要全军覆没就好。 由于庞涓临危不乱,指挥得当,外加庞葱武艺高强,他二人率着三万魏军拼死向大梁突围,终于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去。只是可惜了其他那些精锐的魏军将士们,他们向来百战百胜,今日却不幸遇上了技高一筹的孙膑。随着大队齐军蜂拥上前,魏军大败,伤亡惨重。 庞涓、庞葱二人总算是逃得了性命,庞茅可就没那么幸运了。他在后方努力督促部队拼命向前,结果还没摸清状况就搅进了战局。齐军这时大战方休,正恨庞涓跑得飞快,杀得不过瘾,眼看又有魏军开到,个个如猛虎下山一般接着冲上去乱劈乱砍。庞茅毫无准备,手下士兵集体大乱,结果这支部队全军覆没,连小将军庞茅也未能幸免。 庞涓率领败军奔回大梁后,很快得知庞茅战死的噩耗。他老泪纵横,心中咒骂孙膑诡计多端,发誓来日一定要洗刷这次的奇耻大辱。 田忌见齐军大胜,便与孙膑协商,想率军北上去帮赵国收复邯郸。 孙膑听后摇头答道:“如今赵、魏、楚等国一片混战,我等不如置身事外,等战局明朗之后再作决策。魏军刚刚大败,必然会从邯郸撤军前去争夺襄陵,那时,邯郸城不需我等去救,也能回到赵国手中。” “那我等就此率军回国?”田忌刚打了胜仗,还想更建功业。 孙膑见田忌跃跃欲试的神情,笑道:“将军可趁此时领军横扫淮、泗之间,威服众国。这也是大功一件。” 除了宋、卫之外,淮泗之间尚有鲁、薛、莒等其他小国,共有十四国之多,号称“淮泗十四国”。先前说了,他们夹杂在魏、齐两强之间,只能无奈的充当墙头草角色。之前魏国实力更胜一筹,因此他们大多倾心于魏国,如今齐军已击败了魏军,威名远扬,还有谁敢不服?于是,田忌兵不血刃,只搞了一次武装大游行便逼得这些小国集体投入齐国的怀抱,纷纷称臣纳表,向齐威王表达各自的衷心耿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