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膑传 第三十三回
第三十三回:庞涓下山初拜将,孙膑遭陷受膑刑 话说魏国境内有险山一座,名为鬼谷山。山上隐居着一位高人,姓王名诩。只因他常年隐居此山中,因此得一尊号:鬼谷子。 鬼谷子门下高徒极多,只单说最有名的四人:二人学习用兵之道,分别名叫庞涓、孙膑;二人学习纵横之术,分别名叫苏秦、张仪。 苏秦、张仪稍后再提,先说庞涓、孙膑二人。 这二人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多年,都已是天下屈指可数的良将之才。有一日,庞涓下山有事,听闻魏惠王虚位以待天下良将,回去后脸上就有跃跃欲试之情。 鬼谷子猜出了庞涓的心意,知道挽留不住,便准许他出师求仕。 庞涓见师父同意自己出山,心中大喜,立即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下山而去。孙膑相比庞涓要年长几岁,两人同学兵法,一向交情很好,如今眼看师弟贸然下山,心中有不舍之情,一路送庞涓到鬼谷山下。 而庞涓眼看师兄义气深重,也很是感动,诚恳相约道:“若师弟这次前去大梁能够谋取到个一官半职,必将极力举荐师兄。他日我二人同朝为将,岂不是快事一桩?” 孙膑老实,听了后面露喜色道:“愚兄在此静候师弟佳音。” 庞涓毅然的点点头,头也不回地离开山去。前途漫漫,不可儿女情长,出发! 魏惠王前几次连受挫折,一身傲气早已减去了大半。不久前他将魏国都城从紧挨着河西的安邑迁徙到了东部的大梁,就是为了避开秦军的兵锋。为了重振大魏国威,他张榜求贤,只求魏国能够尽快再寻到一位像吴起那样的不世良将。 因此,庞涓的出现,对魏惠王来说就如同及时雨一样。他见庞涓威武雄壮,气度不凡,本就暗暗喜欢;再试探一下庞涓所学的兵法,见他指点江山,对答如流,更是倾慕不已;最后再问一下庞涓祖籍,得知正是魏国人。 那还有何顾虑,魏国的军政就此委托你庞将军了——昔日文侯不拘一格拔擢吴起,横扫河西威压秦国;如今寡人也是如此,大魏必将振兴! “庞山人”没想到刚到大梁,这么快就成了“庞将军”,又惊又喜。但更大惊喜还在后面:魏惠王早就对报复秦国一事迫不及待,见良将已经觅得,便下令庞涓出兵伐秦,收复河西。 庞涓虽然胆大,但也不敢这么冲动,连忙向主公提议道:“眼下魏军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大战数次,极需休整。若要攻秦,至少需要休整一年方可出兵。” “好,就依庞将军所言。一年后请庞将军务必要帮寡人报之前的三败之仇!” “末将领命!” 庞涓虽说没敢草率地领兵伐秦,但还是很快就体现出了非凡的才能。鉴于魏国不久前兵败如山倒,霸主地位早已不保:韩、赵等强国自不必说,就连宋、卫等弹丸小国也不再听话。庞涓上任后,迅速动用少量兵马对宋、卫等国一番痛击。这些小国军力薄弱,哪是魏军的对手——何况魏军主帅还是庞涓!不久,捷报连连,传到了魏惠王手中。 魏王得报后大喜,之后更是对庞涓言听计从。庞涓一如当年的吴起,初战小胜后也是飘飘然起来,志得意满,自以为天下无敌。 除了鬼谷子外,当时天下另有一位宗师,创立了墨家学说,被誉为“墨子”。他与鬼谷子平日里相交甚厚,深知鬼谷子门下众弟子的才能高下。 一次他面见魏惠王,见魏王把庞涓夸得如同神人一般,便不屑道:“庞涓固然有才能,但和孙膑一比,立分高下。” “孙膑是何人?”魏惠王要得可是天下第一良将!因此听说有人比庞涓还强,不禁怦然心动。 “孙膑和庞涓同为鬼谷子门下弟子。依在下观之,孙膑平日里学业更勤,才能更高;而且为人谦虚,非庞涓能比。”墨子答道。 等到墨子一走,魏惠王立即召来庞涓斥责道:“你师兄孙膑既然有才能,为何从来不见你提过?” 庞涓面红耳赤,解释道:“主公有所不知,这孙膑素来淡泊名利,只怕不肯轻易出山。” “将军亲自书信一封与他,务必请他出山,助将军一臂之力。” “末将遵命。” 着重讲述孙膑之前,先略谈一下他的身世。 当年孙武伐楚结束后,便离开吴国回到了故乡齐国,隐居在山林中整理兵法。孙膑乃是孙武之孙,因此出生在齐国,是地道的齐国人。 他自幼孤苦伶仃,四岁丧母,九岁丧父,寄养在叔父孙乔门下。之前说过,孙氏和田氏关系密切,是齐国的望族,因此孙膑虽寄人篱下,倒也不算凄苦。但偏偏叔父孙乔对姜姓的齐康公忠心耿耿,结果齐太公田和篡位后恼恨孙乔不顺从自己,下令捉拿孙乔一族。 这么一来,孙膑连寄人篱下都不再能够,只得四处流浪。鬼谷子偶遇孙膑,见眼前的这位“流浪儿”正是昔日好友孙武的孙子,喜出望外,便收他为徒悉心教导。孙膑天资聪颖,又和祖父小时候一样天生喜爱兵法,因此到二十多岁时已经学业有成,能力在其他弟子之上。 如今,庞涓有书信寄来,孙膑也早已苦等多时,因此见了书信后毫不怀疑,便去请示师父想要下山追随师弟。 鬼谷子知道“一山不容二虎”的道理,但见孙膑对师弟当日的誓言深信不疑,知道强留不住,叹息一声道:“你先祖有一部兵法在我手上,你既然执意下山,不如一并带走,或许他日能对你有所帮助。” 说完后,他从茅屋中取出一册发黄的竹简递给孙膑。 孙膑恭敬地接过后一看,正是先祖孙武所著的《孙子兵法》,大生敬意。他连续苦读了三日后,便还书给鬼谷子,说道:“弟子已经熟读《孙子兵法》。既然此书先祖已赠予了师父,还请师父保留,弟子不敢夺师父之物。” 鬼谷子不信,连续考验他多道难题,孙膑对答如流。鬼谷子见了大喜道:“有如此上进的子孙,孙武后继有人矣!” 孙膑就此辞别师父正式下山,前往魏都大梁城。 魏惠王之前听了墨子的推荐,早已对孙膑满怀期望。如今见他儒雅斯文,别有一番儒将风采,更是满心欢喜,竟然迫不及待地想将魏军主将一职授予孙膑,而让庞涓去做他的副将。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故,庞涓哪能甘心,只恨得银牙直咬。好在孙膑为人谦虚,立即推辞道:“我师兄的才能远高于我,只求我二人同朝为将便好,主将一职,请恕小人实不敢当。” 身怀大才已属难得,加上这份谦逊的态度,任谁听了都会高兴。此外,之后每当有军政难题时,魏惠王问策于庞涓、孙膑二人,孙膑的计策总是要高出一筹。魏惠王不解,问孙膑道:“你二人师出一门,为何你能屡出奇计?” 孙膑答道:“并非庞师兄才能不高,只因为师父专门传授了我先祖的《孙子兵法》,因此在下的计策才能侥幸胜出。” 孙武率领吴军三万攻灭强楚,谁人不知?魏惠王听了后更是对孙膑喜欢得无以复加。庞涓听了却是心中沮丧,只恨师父偏心孙膑。 恼怒之下,恶由心生。这时的孙膑已不再是他的好师兄,而是最大的敌人——此人不除,我的大将军一职必将难保。 由于之前庞涓的战绩出色,周围的一些小国这时都已重新顺服,因此孙膑到了魏国后一段时间里闲来无事,只能整天在魏王赏赐的府邸中筹谋用兵之道。 有一日,有齐国人送信到孙膑府中,说是叔父孙乔的书信。孙乔对孙膑有养育之恩,孙膑看到书信后哪能不激动,于是认真地回信一封让送信人带回,只说:如今已蒙得魏王重用,在魏国一切都好,请叔父勿念。机会合适时小侄一定前去看望叔父,报答叔父的养育之恩……等等。 不料这正是庞涓的诡计。他借此机会得到了孙膑的亲笔书信,便让人照着字迹模仿一番,愣是把好端端的一封普通问候信改了“有意串通齐国,试探魏军虚实”的间谍文书。 魏惠王开始不肯深信,怎奈庞涓布局周密:除了信件外,尚有“齐国使者”数人一并抓获,人证、物证分毫不差,可谓是证据确凿。 这么一来,魏惠王由爱转恨,大怒道:“亏得寡人如此的信任他,没想到他竟敢串通齐国来图谋我大魏,齐国人真是狡诈!来人,将那孙膑逮捕后,立即斩首示众!” 庞涓听了心中暗喜,表面上却不露声色,力劝魏王道:“孙膑串通敌国,自然是罪无可恕,但请主公看在末将的面上,饶他一命。” “那依庞将军看,怎样处理最好?” “不如对孙膑施以膑刑、黥刑。如此一来,孙膑面目尽毁,又不得行动。就算逃去他国,也不能再与我大魏为敌。” “罢了,就依了将军吧。” “末将谨替师兄谢过主公。请主公放心,末将是魏国人,必将为我大魏鞠躬尽瘁。” 这下孙膑可就惨了。 可怜的孙膑还没弄清怎么回事,就被蜂拥而来的魏国卫士擒住。面对着如此莫名奇妙的罪名,又是如此可怕的刑罚,他又急又怕,怎奈根本无一人听从他的辩解…… 当膝盖骨被抽走的那一刻,他闷哼一声,痛晕了过去…… 不知过了多久,随着又一阵钻心的疼痛,孙膑终于苏醒了过来。第一眼看见的,便是满脸关切之情的好师弟:庞涓。 “庞师弟……” “事已至此,唉……师兄,我已在主公面前为你求情多次,如今主公已答应饶你一命,你只管静心养伤。” “事到如今,我活着还有何用……” “你只管好好养伤,其他事暂时不要多想。” (此处提一下,孙膑的原名有多种记载:有说是孙宾的,有说是孙滨的,还有直接称字的——孙伯灵。由于他遭受膑刑,因此才被史料称之为孙膑。为了方便叙述,我前后一律称之为孙膑,朋友们理解就好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