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起传 第二十三回
第二十三回:十年勤修“魏武卒”,一朝建功扫河西 此战过后,吴起开始转职做体能教练。 虽然他自认为有通天的本事,但毕竟秦、魏两国在河西地区的实力差距太大,如果每仗都像之前那么打,想不累死都难。吴起决定在有优秀将领(他自己)的基础上,再为魏国训练出一支优秀的军队出来——他要麾下的军队能够百战百胜,以一当十。 想的是很不错,但是,士兵究竟该怎么练?难道你给他们贴个“猛”,“勇”的标签,他们就能够成为虎狼之师吗? 吴起绝对是一个军事奇才。这一点,不只体现在他的军事指挥艺术上;同样体现在他的练兵思路上。 首先,要想练兵就必须让士兵们愿意无条件服从。这一点上,孙武讲究的是树立威信,严格治军;而吴起则追求与士兵同甘共苦,从而换取士兵的信任。两者殊归同途:正如足球比赛中的防守反击和短传配合战术,只要运用得当,都能够得到士兵们的信服。 当然,吴起也绝对不是“好好先生”,他虽然和士兵们同甘共苦,但对于不听话的士兵,他惩罚起来也绝对是不留情面。 其次,吴起认识到:秦军的战斗力确实非同小可,魏军如果想百战百胜,光靠让士兵们服从你还远远不够。之前那一战,他下出了“擅自撤退,杀无赦”的严格军令,可依然有很多士兵因为畏惧而逃散。虽然他事后追究了这些当事者的责任,但是如果全军将士都被击溃的话,你还能把他们全部都杀了不成? 必须要让属下将士们从内而外的武装起来,成为一个个真正的斗士! 就此,怀着这个目的,吴起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练兵工作——历史上赫赫有名的“魏武卒养成计划”。 下面,我们再大致看下“魏武卒”究竟是怎样炼成的。 第一,优胜劣汰机制。他下令将所有老弱病残的士兵都遣送回乡,另请魏文侯向河西地区迁徙来大量的人口,从中挑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纳入军中。数量不要多,还是七万就行,但是一定要精——不是“铁柱”、“大虎”的不要。 第二,铁人训练模式。他见河西兵的换血工作业已完成,便宣布:从今往后,每月都在河西地区举行一次“铁人运动会”。如果有士兵能够完成以下壮举,将全部颁发荣誉勋章:“魏武卒”。这些条件包括:穿着厚厚的盔甲,背着满满的弓箭,扛着重重的长矛,腰中别着短刀,背上扛着三天的口粮,然后在这样的条件下,必须半天内跑完五十公里(百里)。 看到了吧,这样残酷的要求,就算是今天的“铁人三项”也远远不及。 士兵们又不傻,累死累活才挣到这么一个精神奖励,谁愿意卖力?好在,一旦有士兵真的能够达到以上要求,除了颁发荣誉勋章外,吴将军这里还有更大的惊喜,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福利。 1:免除该士兵全家的徭役和赋税。战国时期的赋税普遍很重,一个普通的家庭就算碰到好年成,家里也没有多少余粮。这样一来,可以说真正的做到了一人当兵,全家光荣。 2:该士兵的寝食标准按将军同例。那时候,“保家卫国”这种话,一般都是将军们喊喊的;普通的小兵们,当兵其实就是为了吃饭。而且这口饭的质量也奇差:大多士兵每天都只能连喝三顿米粥,偶尔开个洋荤,无非也就是搞点咸菜就着馒头啃啃。另外,每当士兵们有馒头啃的时候,他们不但不兴奋反而一片哀恸——因为肯定要打仗了。吴起这时下令,只要能够当选“魏武卒”的,全部跟将军一样,不仅有米饭吃,而且还能喝酒吃rou!联系到之前士兵们的艰苦待遇,可以想象他们听说这个消息时的激动心情了吧。另外,不但吃得好,睡得也要好:夏天发席子,冬天发棉被,真的把他们当成大爷供起来了。 当士兵们看到以上两点时,那叫个心潮澎湃!于是个个都开始自发地锻炼身体。虽说“铁人训练”是很残酷,但在那个还没有和尚的年代,又有谁真不想吃rou? 在“我要吃rou!”这种念头的极大鼓舞下,吴起帐下编入“魏武卒”的军士越来越多。但吴起仍不满足,他依然定期举办这种运动会,希望所有的“河西兵”都能够成功吃上rou。 新的问题这时出现了:要知道,吴起自己并不擅长养猪,这么多人都要吃好穿好,单靠河西地区的那点荒地已经支持不住。如果对士兵们的承诺无法兑现,那他的空头支票开的再好也是白搭。 没办法,只能期待老大的补助了。 他对魏文侯上书,阐述了自己的练兵思路,希望主公能提供物资上的支持。而除了要吃的、要穿的,在这份请愿书中,吴起另外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过分的要求:他请求魏文侯委任自己在河西地区的自治权——河西就是我吴起家的自留地了,我爱咋整就咋整。主公,您看行吗? 魏文侯面对吴起的请求,毫不犹豫的签字:同意!(惟起所欲) 我魏国经济发达,物产丰饶,猪啊羊啊有的就是。只要你吴起帮我守住河西,区区几万人,我还是养得起的!至于你要的自治权嘛……反正现在就那巴掌大的一块地,就由你先整整看再说吧! 在领导的支持下,吴起的练兵工作卓有成效,编入“魏武卒”队伍的人数渐渐的竟然有数万之众。而对于那些不上进的家伙,吴起大笔一挥,统统赶去当炊事兵。这下炊事兵就可怜了:每天做饭看到的都是鸡鸭鱼rou,偏偏自己只能喝小米粥。看着眼馋,他们就去吴将军那申请加餐,吴起牛眼一瞪:哼,谁让你们不努力来着。想吃rou?容易啊,下次运动会好好表现! 练完士兵,吴起凭借着魏文侯赋予的自治权,又搞起了“河西大开发”。他把魏国在河西的土地派发给这些“魏武卒”们,让他们战时打仗,平时训练,闲时种地。而种出来的粮食除了一部分上缴外,其余的都是士兵们自己的。士兵们虽然多了项种地的工作,但也都算是小地主了,大家的积极性都挺高,河西的粮食产量也因此年年攀升。 吴起的河西事业搞的越来越红火,“魏武卒”们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强。在他练兵的近十年间,秦国曾多次进犯,动辄出兵十万左右,面对才七万的魏军,却每次连“吴城”的城脚都没摸到,就被迅速打退。 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,这在当时就是吴起精心培养出来的一支特种部队。但他们的战斗力之所以这么强,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身体素质过人。对“魏武卒”们来说,他们最大的本钱其实不是身体,而是精神,一种自信,不屈的战斗精神。因为吴起并没有和其他将军一样把他们看成卑贱的士兵,而是如此的尊重他们——与他们同甘共苦,对他们关怀备至。因此,他们也愿意为自己的将军舍生忘死。 在战国时期,甚至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冷兵器时代,魏武卒的战斗力都位于前列。而吴起的成就还不仅于此——要知道,强悍的“魏武卒”可是清一色的步兵!吴起的练兵行动终于开花结果了。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。既然七万精兵已经练就,若是不用岂不太过可惜?恰好这时秦国国君秦简公(一说是秦惠公。但按照秦国年纪表来看,应当是秦简公)去世。吴起趁着秦君新丧,秦国军心不稳的机会,领着数万“魏武卒”对秦国发动大举进攻。秦国军队没想到魏国河西守军的战斗力一下子强得如此的变态,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,屡战屡败。 吴起领着麾下的河西兵一路长驱直入,势如破竹。短短一年多时间里,吴起所部连续拿下了秦国在河西地区的五个重要据点,把战线从之前的河西东部推进到了河西的西部,甚至大有把秦国完全赶出河西的趋势。秦国新任君主秦惠公才刚刚上任,面对着吴起咄咄逼人的攻势无从招架,便准备下令将秦军完全撤出河西地区,以求保存实力,来日再战。 就在他准备忍受屈辱,下达全军龟缩回防的命令时,秦国方面的河西守将来报:“恭喜主公,魏军的攻势已经全面停止。” 秦惠公听到这个消息,一时不敢置信。魏军此前百战百胜,完全控制河西已只是时间问题,吴起为何会在这时选择停止进攻?出于稳妥考虑,他虽然暂时放弃了撤军的打算,却也没敢下令让秦军反守为攻。 其实在秦惠公苦苦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,吴起已经离开了河西前线,回到了魏国国都安邑。 因为魏文侯去世了。 公元前397年,那个“惟起所欲”,那个放心大胆的将河西地区完全托付给吴起的魏文侯,终于还是去世了。 吴起见秦国暂时已不足为患,因此将驻守的任务交给了副将们,独身前往安邑奔丧。 文侯死后,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。吴起这时候前来奔丧,一方面是想向新君表达自己的忠诚;另一方面也想试探下这个武侯,看他能否像魏文侯一样重用自己。 当年,吴起以一介书生落魄的逃到魏国时,魏文侯只不过凭借和吴起的一席交谈,就委任他担任河西守将;现在,吴起已横扫河西,功高盖世,因此他认定新君初登大位,必然会更加重用自己。 鉴于这时魏国的相国李俚已重病在身,早已辞去了相位,吴起更是对自己的前景充满信心。 相国一职,舍我其谁? 当他匆匆的赶到国都时,新任相国的人选早已选定。但不是吴起,而是田文。 这个田文在历史上默默无名,在此我不多叙述。只说明两点:他当时是魏国的贵族,并且在武侯还是太子时,两人的关系就很好。 这也正说明了魏武侯的用人原则:重视出身,任人唯亲,。 看到新任相国是这么一个人,吴起大失所望。由于他特别看重功名利禄,因此仗着自己刚立了大功,还跑到田文那里去闹了一场。 田文是个老好人,面对吴起的挑衅倒也不以为意,只说这是主公的意思:你要是有意见,尽管去找主公。 吴起当然不敢去找魏武侯抗议。他忍气吞声的奔完丧后,只好又回到河西去找秦国发泄怒气。 吴起不高兴也就罢了,却激怒了另外一人——魏武侯。 好你个贪婪的吴起!你不过是个鲁国弃臣而已,要不是当年先父重用你,哪有今天?现在竟然还想当相国?做梦吧你!魏武侯听说了这件事后,勃然大怒。 但考虑到吴起的能力确实非凡,他发完火以后,还是理智的和自己父亲一样,授予了吴起专任河西的大权。 这下秦国可就倒大霉了。 这个吴阎王,才走了没几天,这么快又回来了。秦惠公郁闷的想道:防也防不住,打又打不过,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。 那边的吴起更是郁闷,因为他的相国梦破灭了,现在正一肚子火气没处发泄。眼看升官无望,他只好叹息一声:唉,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索性重拾当年的理想:灭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