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起传 第十八回
第十八回:无情无义怒曾子,自学成才转兵家 我想,很多朋友看到这里的时候,都会骂吴起说:禽兽。 事实上,我也骂过,而且还骂了许多次——以至于连我家老太太,平时连三国和明清谁先谁后都搞不清的那位,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个没良心的吴起同学。 然而,细细想来,吴起这人冷血不假,但若说一点孝心也无,倒也不尽然。这从他离开卫国后,立即前去拜儒家名士曾参为师就可看得出来。研究过论语的前辈们都知道,儒家学派最崇尚的就是“礼乐”和“仁义”,凡事讲究“以孝道为先”——他若是毫无心肝却又崇尚儒术,岂不是太过讽刺? 或许,从吴起离开母亲那一刻起,“忏悔”二字一直充坼着他的心中。 ——母亲大人,您多多保重,儿子一定会衣锦还乡,不负您此生重望。 曾参,孔子的高徒,鲁国人,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。这时“孔圣人”孔子已死,而“亚圣”孟子还未出世,因此在这个时代,曾参就是儒家的最高代表。他见吴起千里迢迢赶来求学,平时又勤学不倦,刚开始对吴起很是喜欢,有心将自己的生平所学传授与他。 但时间久了,他发现这个弟子很奇怪:其他弟子中也不乏好学之人,但隔三岔五总归要回家省亲;只有吴起,已拜自己为师连续苦读了两年,却一次也未见到他回家去过——虽说他一心求学精神可嘉,但难道他就没有家人? 吴起面对着师傅的疑问,坦白告知了其中缘由。 曾参听完后大怒道:“他人或可立誓,亲生母亲怎可立誓?你毫无孝心,纵然有天大的志向,也是无用!” 从此以后,曾参对吴起深恶痛绝,对吴起的学业再也不用心教授。 而吴起似乎没有察觉出师傅的不满,他还是一如既往的苦读不倦。 如果说这时的曾参尚对吴起抱有一丝期待,那么接下来一件事,则让他对这个弟子彻底的绝望。 ——吴起的母亲死了!卫国的亲友们向身在鲁国的吴起发来噩耗。 吴起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,只是对天哀号三声便立即恢复了常态,继续努力读书,丝毫不见悲伤之情。 与其空自悲切,不如尽快学有所成,以告慰老母的在天之灵——吴起想道。(仅为在下观点)。 此人怎就如此的铁石心肠?曾参不敢置信的看着眼前的吴起。 他立即下令:将吴起逐出师门,终身不得再入自己门下。同时他严肃地告诫其他弟子:谁敢和吴起再有往来,一经发现一律逐出师门。 就此,儒家学派的大门已彻底的向吴起关闭。 卫国已不能再回,如今又得罪了鲁国的著名人士曾参,吴起该何去何从? 好在,之前连续几年的奋发苦读这时拯救了他。事实证明:勤奋的人总归有市场,只要才华横溢,自然不缺他人赏识。 话说齐国有位大夫名叫田居,早在吴起还是儒家弟子时就与之相识。他认定吴起将来会平步青云,是个前途不可限量的高质量人才。于是,他对吴起眼下的落魄状况丝毫不以为意,反而对他越发的好:除了资助吴起继续求学外,他还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了吴起。(这位田居大人日后知道自己宝贝女儿的结局时,只怕会第一时间狠狠扇自己一个巴掌) 在老丈人的资助下,吴起总算渡过了眼下的难关。由于已被逐出儒家大门,他又预见到七国之争迫在眉睫,于是便毅然“弃儒从兵”学起兵法来。 在此另提一下,他学习兵法的方式很特别:自学成才。 这也没办法:由于这时才刚到战国初期,适应新形势的兵家高手们还没盛行起来。何况就算有那么几位高人,也早已被各国国君给高薪挖走了,哪有时间给他慢慢上课?所以吴起只好去市面上买些古代兵法大作(不好意思,孙子兵法这时还买不到),然后就一门心思在家埋头苦读。 天才就是天才——仅用了两年,吴起就通过自学领悟了兵法精髓,一颗璀璨的将星诞生了。